即使愛讓你淚流滿面,也要繼續相信 ……
《愛的預習課》編輯手札
文◎溫芳蘭(野人文化編輯)
通過小說的主角,我們上了一堂「愛的預習課」。
許多讀者在感動之餘,特別前來詢問:這本小說的原文書名是《Chasing the Moon》,為什麼中文版書名卻是《愛的預習課》?這個問題,總讓我回想起當初捧讀譯稿的心情 ……
年僅九歲的卡娣,用她純真的眼睛,清新的字句,勾勒出她周遭大人的感情世界:爸爸媽媽的、外公外婆的、老師的、媽媽的好朋友、阿姨的、叔叔的 ……還有自己的 ……
九歲的眼睛,卻已「預習」愛的各種面貌,更顯清靈、溫煦而真實。
在這優美到幾乎是無辜的字裡行間中,卻處處隱伏著軟刀子;刺人心扉之餘,又讓人眼底望出希望,想繼續相信有關愛的一切,生命的種種。
作者為讀者獻上一封無法投遞的情書,那是媽媽的遺物,靜待著主角卡娣拆封展讀;不同的是,這封信卻像一把萬能鑰匙,開解了一個又一個謎中謎,通過死亡之門,將滿滿的深情與愛的體悟交付予讀者。
卡娣罹患重症的母親,選擇在死後才寄出這封信;母親忘了愛是雙向的;當一方過於猛烈地拋擲狂愛,便容易被愛情愚弄,不只是對方、連自己也成為熱情的犧牲品。最終換來淚眼相對,卻記不起最初的感動,也殘酷地認識到,所愛不過是自己水中的倒影……
奇妙的是,這般苦澀的心靈祕徑,卻透過夢境宣示其存在,愛是擲地有聲的,連死神也無能掩蓋。隨著故事進行,卡娣在夢中與母親有了心電感應般的精神接觸,在那滿是母親遺物的抽屜裡,終於尋獲數字線索,從上鎖的行李箱裡找到了那些「失竊的愛」――卡娣失落的童年、母親對父親未果的情感、令伊人永誌於心的初戀。
透過恬淡的文字,巧妙經營象徵物喻,打造了一套愛的字卡,由人解讀,點滴在心。生命裡充滿了愛的廢物,而這些唱機、相機、錄音帶等尋常之物,卻是愛的憑藉寓所――生命不能自外於愛,生活亦然,懂得了,便能自在看待種種離合磨難,就像書中說的,「即使愛讓你淚留滿面,也別怪它」。
《愛的預習課》為讀者爬梳了愛的物戀史,每個物件都乘載了一顆心。讓我們看到愛發芽、愛死亡,又重生。
每一次的失落,都是愛走過的痕跡。所有逝去的愛都會在錄音帶裡靜靜地再活一次,千百遍,直到地老天荒。
授課老師:珍‧維查奇瓦
導師:彭蕙仙
保健室阿姨:蘇絢慧
教材提供:野人文化先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