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32_OK.JPG
文◎陳雨露、楊棟

西方人和東方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式來對抗自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東方,皇權;西方,分權。此後,東西方也就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甚至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英、法、美、德、義、日、八國集團、金磚四國……當時光洗盡鉛華,千百年後這些稱謂能有幾個仍為人所知?

誰才是真正的世界強國?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知道什麼樣的國家才算世界強國; 評論強國,如同評論美女,雖然沒有一定的標準,但一眼望去你就知道。美女無須詮釋,自有無數男兒拜倒;強國不用標榜,世界自會追隨。

經濟學史上的「李約瑟之謎」:為何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後,西歐列強格局基本形成:法國占據著廣袤的陸地稱雄歐洲大陸,西班牙攜先發優勢控制著殖民地,英國依靠工業革命一躍成為歐洲新貴,荷蘭則在貿易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這些國家確實都很拉風,不過,還要分跟誰比。這個時代,真正的龍頭老大仍舊是中國。路易十四是與康熙皇帝同時代的帝王,西歐城市不過幾十萬人,北京、南京、杭州,可都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中國的祖宗很闊!但為何如此發達的市場,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來?

在經濟學史上,這個問題被稱做「李約瑟之謎」(Needham Thesis),據說誰能給出答案,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看過一些經濟學典籍,什麼凱因斯主義【註79】、新制度經濟學【註80】、奧地利學派【註81】、貨幣學派【註82】……無數人,曾經用無數方式解讀過這個問題。這些人的論證很複雜,複雜到偷偷看一眼,就有想睡覺的衝動。 

「李約瑟之謎」說到底是文明爭霸,歷經千百年,有成千上萬個因素影響答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連次貸危機都搞不定了,相信使用數學方法,也不可能徹底解釋這個問題。

經濟學永遠不可能真的成為自然科學,很多問題也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

關於這個問題,第一,我們確實不可能建立包含成千上萬因素的模型;第二,就算我能編,估計您也沒興趣看。所以,我們只能順著這本書的理路指手畫腳一番。

首先,重申一個經濟學的公理性假設:這個世界上資源是稀缺的;然後,強調一下,這不是假設,是現實。

這句話很學究,如果用直白的語言,大家就好理解了:錢不好賺。

所以要賺錢。

人類所有的卑劣和高尚、血腥和陰謀,都是為了這個目標。

今天,大家覺得生活壓力大。生活壓力大,好歹大家還有生活。這個世界的資源曾經更加稀缺,稀缺到不能維持大部分人的生存,絕大部分的人沒有自己的生活。

工業革命之前,生命對普通人而言只有辛勞。活下去,才是最大的理想。對每個人來說,必須吃飯,必須活下去,不吃飯會死人。遺憾的是,就是這個理想,也不易滿足。所以,英國一個機器動力紡織技術,就被稱為「工業革命」,實在是因為,「穿」在當時還是一個很奢侈的目標。

擺脫這種生存困境,是人類當時的最高理想。

在西方,人們幻想王子鍾情於灰姑娘,灰姑娘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中國,人們希望年輕人狀元及第,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無論是幻想還是希望,都不是什麼好點子,機率基本上相當於彗星撞地球。既然絕大部分的人都成不了公主或狀元,那還是睜開眼睛面對現實吧。

皇權社會與鼓勵個體發財的「工業革命」抵觸

西方人和東方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式來對抗自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東方,皇權;西方,分權。此後,東西方也就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甚至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現在,很多人認為皇權和分權,形同水火、勢如冰炭!

不是這樣的。

歷史,經歷了幾千年,皇權和分權,孰優孰劣,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答案。今天,更不是歷史的大結局,所以,關於這個問題,誰也不能說自己知道標準答案。

分權有時候確實優於皇權,但只限於「工業革命」之後。

民族和國家之間有仇殺和血腥,很殘酷。看完電影「2012」後,我明白,大自然更殘酷。

戰爭好歹還得排兵布陣,就算是殺人,也得費一番手腳。地震、海嘯,哪怕是土石流……隨便拿出一個來都能殺人於無形,甚至讓人類滅族。

面對外部的挑戰,皇權的優勢很明顯。

徵召全國人民修築萬里長城,雖然疊滿了屍骨,卻修築了一道抵抗異族的屏障,即使到明末清兵入關,山海關仍舊是最大的屏障。

水火無情,一場洪水足以毀掉肥沃的農田、幾代人的積累。要想挖河修堤,起碼人得先夠多。

誰也不知道放棄皇權後還能不能活下來,即使你選擇分權,也會很快被鄰居消滅,此時,選擇皇權本身就是理性的。

皇權有皇權的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競爭。

皇權社會如同一個金字塔,塔尖的人就是這個社會的上帝,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可以用任何手段攫取資源。隨著金字塔層級遞減,權力逐步減弱,資源控制的能力也逐步下降。

這種模式一定會使得皇權毫無制約,既然沒有制約,那掠奪就必然毫無止境,於是他們的目標便會從增量轉向存量。

一旦掠奪超出了金字塔底層的生存極限,便會爆發不可逆轉的暴力—反抗皇權,目標不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是為了成為另一個皇權。

由此,東方社會開始周而復始的長循環:統治者從對抗挑戰,逐步到掠奪資源,當然也就損害了產權、壓制了個性,從而也就不可能發生基於個體發財夢想的「工業革命」。

民族多、土地割據、國家多,西歐社會維持平權狀態

西歐,不是不想皇權,實在是皇權不起。

凱薩、戴克里先、克洛維,這些西歐統治者無一不想形成東方式的專制                          ,都想集中權力,但是,西歐民族的變遷並無延續性。羅馬征服雅典城邦、日耳曼入侵羅馬、北歐海盜騷擾日耳曼人……幾乎每次的民族征服都是毀滅性的。一場異族入侵,會讓幾代、幾十代人積蓄的物質財富蕩然無存。

在不斷毀滅、世俗權勢不再具有連續性的情況下,西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始社會的平權狀態,即一個人不太可能超出其他人太多。

在平權的條件下,西歐各地實力均衡。利益受損的一方很容易選擇逃避,強勢的一方,特別是微弱優勢的一方,必須讓步。如果跟對方拚命,必然是自損實力,最終被人吞噬。所以,西歐整個古代歷史,上十萬人的戰爭,不過就是雅典、羅馬帝國那麼幾次。

無情的生存鐵則,讓西歐一直到十一世紀都不敢以家庭對抗自然。唐宋時期小農圍爐夜話的時候,歐洲還在海盜的侵擾下膽戰心驚。城堡、領主成為小勢力對抗外敵和自然的主要角色,落後的農業生產根本維持不了一支常備軍,即使到文藝復興,歐洲文明也始終沒有恢復到雅典城邦時代的水準。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正是由於歐洲的落後,才使得它走上了一條試錯路徑。每一個城堡都必須攫取更多的資源,新制度、新體系的嘗試是性命攸關的,再按老路走下去就滅族了。

分封領主恰好提供了試錯途徑,領主乃至王國之間不存在統一的王權,因此各地區可以獨立進行經濟試驗。海運條件使得西北歐市場早熟,騎士思想隨商業的擴張深入人心,公平、有償交易、談判等模式逐漸被反覆嘗試。

不公平、不談判、不妥協,最終大家都得不到什麼好處。於是,我們在西歐歷史上看到了各種景象:民主的英國、專制的法國、自治的荷蘭……
最終,西歐選擇了分權。

與東方堅持集權路徑一樣,歐洲的制度變遷同樣也是理性的,也是在無數次試錯之後換來的,犧牲了無數的生命,耗費了無數的財富。基督教使得整個西歐在民族文化上具備統一性,每一次的成功,都有可能在整個歐洲傳播。

最後的結果是,英國出現了議會和普通法系【註83】,也因此率先出現了工業革命。此後,歐洲一躍跳過家庭生產的界限,開始了工業組織與市場制度的變革,市場交易在多次試錯中勝出,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成為人類擺脫生存經濟惡性循環的關鍵。

一旦工業革命站穩腳跟,世俗權力就不可能再與其抗衡。人類文明持續數千年後,西歐終於即將率先走出維持生存的宿命。

                               ※                         ※                               ※                         ※                               

【註79】凱因斯主義(Keynesian economics),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於一九三六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得來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應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透過增加總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註80】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的分支之一,將更早的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架構,應用於構成經濟活動底層基礎的社會與法律規範分析之上。它側重於交易成本的分析,較少使用價值判斷,在分析諸如某一宗壟斷、行政、法律案件時,往往能給予比較好的建議。

【註81】奧地利學派(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經濟學派,源自十九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二十世紀的美國等地。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只有在邏輯上出自於人類行為原則的經濟理論,才是真實的。

【註82】貨幣學派(Monetarism),為一九六○年代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戰凱因斯主義的面貌出現。他們認為貨幣的供應量在短期內對國家的產出、在較長期上的價格水準,有巨大的影響。這種貨幣政策的目標透過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來實現。其核心命題是:在經濟活動中,貨幣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註83】普通法系(Common Law),起源於中世紀的英格蘭,受羅馬法與盎格魯.撒克遜的習慣法所影響,多採不成文法,尤其是判例法,強調「遵循先例」的原則。審判中採取當事人進行主義和陪審團制度,對於司法程序比較重視。英國與美國是該法的主要代表國家。

-------------------★------------------★---------------------★----------------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
從古希臘城邦經濟到華爾街金錢遊戲

 陳雨露, 楊棟◎著

想要擁有更多錢,驅使商人發明各種金融機制,一步步影響世界發展!
三千年來,許多看似與金融無關的歷史事件,經過作者抽絲剝繭後,
我們總會驚訝地發現,文明與政權版圖的興亡關鍵,大多與財力息息相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本書從金融角度解讀世界通史,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從西元前六世紀希臘時代優游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並以專業的基礎、獨到的見解來分析各大重要歷史與金融事件。

看清這些前車之鑑,是否可以遏止下一個金融悲劇的發生?

博客來 https://bit.ly/2Tl3XzV
誠品書店 https://bit.ly/2GcfRIA
金石堂 https://bit.ly/2RvAGk7
讀冊 https://bit.ly/2WsP0hb
讀書共和國 https://bit.ly/2TkQVm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