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自行車Best100 立體書封_72dpi

《自行車 Best 100:引領21世紀自行車潮的文藝復興》
札希德.薩達爾◎著

【內容介紹】
第一本自行車設計收藏專書!
BIKE DESIGN ╳ BEST COLLECTIONS
材質╳力學╳美學╳運動╳生活

100 COLLECTIONS ╳ BICYCLE RENAISSANCE

◆第一本自行車設計收藏專書!
◆登山、城市、公路、越野、多功能、折疊、創新概念車,各類車款一次擁有。
◆從世界知名製造商到獨立品牌,從百年經典風格到大膽創新設計全收錄!
◆專訪國際知名設計師,闡述其設計理念,見證其將想像力落實到成品的過程。
◆300餘幅彩色照片,精彩演繹自行車工藝美學。

入列丹麥現代設計博物館館藏的Sögreni Classic單速城市車、登山車界傳奇布里茲親手打造的Cloud 9 Pro、為荷蘭國家代表隊奪得奧運金牌的競速車款、義大利百年廠Umberto Dei手工打造經典鋼管車、BMX始祖設計的Haro 500-2花式越野車、布萊德彼特也納入收藏的Bamboo Bike、專為Mini汽車設計的迷你摺疊車……
全書從設計、科技、運動和生活等面向切入,集結當代自行車的一時之選,給讀者各類自行車種最全觀的綜覽。無論你是BMX越野派、登山車愛好者、競速車的虔誠擁護者、都會通勤或漫遊人士,或單純對自行車不斷精進的機械設計工藝十分著迷的人,這本書絕對都能滿足你!
透過國際知名設計師之眼,你將一窺當代自行車工藝之奧祕,並看到人類移動文化的縮影,從中獲得啟發。

0503  

【作者介紹】

札希德.薩達爾 Zahid Sardar
長期在《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發表建築與設計相關文章,也為《Metropolis》、《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和《Surface》雜誌撰文。著有《New Garden Design》(2008)和《San Francisco Modern》(1998)等書,同時是位自行車愛好者,以自己那台Motobecame Mirage 10速自行車跑遍舊金山大小坡道。

 

【推薦人】

李建國(藝符設計總監)、孫崇實&張博翔(器研所設計師)、馬念先(音樂人)、梁志鴻(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偉雄(社會美學觀察家)

兩輪的設計是人類跨越步行的一大步,我們從這本書看到自行車創新設計上的各種可能性,也看到除了移動之外,自行車提供我們休閒娛樂和環保永續的樂活價值。
──李建國(藝符設計總監)

本書介紹各式各樣的自行車,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讓不懂自行車的人也能很快理解,而拉進這個距離是我非常期盼的。這一百輛自行車中有許多都和台灣有淵源,然而,做了非常多自行車的台灣,騎車的比例卻不高。我愛自行車,也愛騎車,更喜歡在都市騎車。身為工業設計師,一直以來都想以設計的力量讓更多人樂意騎車,讓自行車成為生活的夥伴。期待不久的將來,台灣能從一個製造自行車的小島成為真正的自行車之島。
──張博翔(都市騎乘者.器研所產品設計師.自行車設計師)04

07

【作者前言】

安全自行車

近日,我和友人租了堅固耐用的紅色Batavus公共自行車,從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一路往北,騎過偏僻的堤防、中世紀街道與祕密花園。這樣的鄉間冒險離熙攘城市竟然不過幾哩的距離,著實令人興奮悸動不已;同時我也體悟到,相較於其他終被淘汰的19世紀發明,為何自行車依然留存至今──它闡明了自由。

從世界知名的製造商到默默耕耘的獨立品牌,本書集結世界各地、引領21世紀自行車文藝復興風潮的一百輛經典自行車。現代自行車讓人傾羨的靈活與多樣性,甚至驅使許多汽車與航太工業設計師,以嶄新的架構精心打造此一傲人的偉大發明。對照近期來看,保時捷、法拉利、BMW、賓士和奧迪早已利用碳纖維、鋁合金、鈦合金、夾板和亞洲人力車專用的竹材等來製造中空單體車架,設計出更輕的空氣動力學自行車。本質上,自行車不過是車架、車輪、車把手、曲柄、腳踏、齒輪、煞車和座墊的組合,如今卻有像內變速花轂、碟煞、LED車燈和太陽能電池等更精良的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1860年代,首次出現一輛融合法式與英式風骨、構造簡單的兩輪新奇發明,稱為Penny-farthing或高輪車(high-wheeler bikes),但造型滑稽且難以駕馭,在世紀末前已幾乎被淘汰。繼之而起、如聖像般存在的安全自行車,幾十年來則以不動如山之姿風行全世界,直至20世紀刮起汽車風潮,特別是在北美。

然而,即使面臨這樣的威脅,身為現代自行車始祖的安全自行車依舊倖存。這都得歸功於安全自行車較小且同樣尺寸的雙輪、便於焊接的鑽石式鋼管車架、讓人可以直立坐姿騎乘的高車把手,和更好的機動性。集中於中央的低重心讓安全自行車擺脫笨重,速度更快,上下車毫不費勁,想停就停。騎著安全自行車遠比走路來得快,也遠比騎馬或開車來得經濟。
循序漸進的改良並沒有改變安全自行車太多,直到1970年代,自行車的外形突然間有了變化,用途不再只是短程通勤或競速比賽。這一切都該感謝加州幾位喜歡自己東敲西打、離經叛道的工匠。

住在東洛杉磯的青少年,嚮往著根本負擔不起的低底盤競速賽車,遂動手改裝自行車,企圖讓自行車就像汽車和摩托車一樣。受到這股新風氣的啟發,美國自行車製造商Schwinn在1963年推出由弗里茲(Al Fritz)設計的Sting-Ray。而後這款車在加州父子檔約翰.衛斯特(John West)和兒子安格斯(Angus)的改造下,搖身一變成為花俏且充滿誇耀精神的「閃靈悍將」(Spawn)。其量身訂製的低底盤設計,影響深遠。自此之後,追隨者前仆後繼。

二十年後,被譽為現代登山自行車之父的布里茲(Joe Breeze),專為顛簸山路手工打造的堅固車架,也於舊金山灣區現身。其後的仿效者則以獨特的鋁合金車架,加強懸吊系統性能和機動性,讓大膽的車手可以表現更困難的攀爬、飛躍和空翻動作。極限運動自行車於焉誕生。

儘管二次世界大戰後,安全自行車在部分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和非洲地區仍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如果沒有北美那群不怕死的年輕人,自行車或許早已被汽車的浪潮淹沒。

登山車雖源於加州,但英國工程師莫爾頓(Alex Moulton)的相關研發可謂其濫觴。1950年代,莫爾頓替「英國汽車公司」(BMC)小型車款「Mini」設計懸吊系統,率先使用了錐形橡膠彈簧和小輪徑的車輪以增進懸吊系統性能。之後他將此創新套用在1962年份小輪徑、易於拆組的Moulton自行車上,使得該車款不但騎乘舒適,迅捷的表現更贏得不少自行車賽事的獎盃。莫爾頓開創性的成果無疑鼓舞了其他英國工程師,像是1979年設計出模組化摺疊車Brompton的李奇(Andrew Ritchie),以及1987年打造可攜式摺疊車STRiDA的桑德斯(Mark Sanders)。無獨有偶,南加州的設計師韓(David Hon),這位前雷射物理學家於1982年創立了達鋐(Dahon),並在亞洲大量生產自己發明的摺疊車。

美國,一個幾乎各城市市中心依舊由手工自行車領軍的國度,面對這股席捲歐洲、日本和亞洲部分國家的自行車風潮(自行車再次成為都市最佳交通工具的代表),已準備好大展身手。在碳排放減量口號和都市壅塞交通狀況的推波助瀾下,愈來愈多人選擇自行車或大眾運輸工具作為通勤選項。人們騎著自行車去辦公室、學校或超市。充斥各處的阿公阿媽級黑色Batavus自行車,被重新改裝成堅固、防盜的豔紅色MacBikes,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外供人租借。城市的街區重新規畫出自行車道,各大都會如巴黎、巴塞隆納、倫敦和蒙特婁更推出成千上萬輛公共自行車,任何人都可租借。追隨這些城市的腳步,紐約市委託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打造四萬輛Alta公共自行車,並聘請景觀設計大師高伊策(Adriaan Geuze)帶領的荷蘭團隊West 8,在紐約加佛納斯島打造一座占地16公頃的公園,能容納三千輛供觀光客自由騎乘的木製自行車。

以電池驅動的輕量型自行車,幫助騎士即使在舊金山的陡坡也可輕鬆向上。設計師充滿信心地重新思索自行車這檔事,甚至為其打造精緻考究的停車格。

借鏡日本和歐洲的實例,1996年在加州長灘開始運作的「自行車站」(Bikestation),是美國第一個以會員制在地鐵站旁提供停車、修車等全方位服務的公司,並迅速擴張至其他城市。建築師貝羅莫(Joseph Bellomo)在加州的帕羅奧多市以壓克力和鋁建造了模組化弧形停車棚,適用於人行道、公車站和火車站周邊。但或許,這股自行車風潮最引人注目、也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華盛頓特區入列歷史建築的聯合車站前,以玻璃帷幕和鋼筋建構而成、可容納一百五十輛自行車的宏偉停車棚。這座由KGP設計團隊打造的停車棚,外形彷彿一座小丘,有著可調節的波紋玻璃百葉,以保持自然通風並控制熱獲得(heat gain)。

對設計師和企圖將自行車普及至一切日常的前自行車大賽冠軍選手來說,沒有什麼想法是荒謬的。紐約的建築事務所Manifesto,就為狹小擁擠的都市如首爾,設計了以摩天輪為概念、垂直貼著大樓牆面的自行車停放系統;荷蘭設計師史路瑟(Merel Sloother)、奧斯雷(Liat Azulay)和德雍(Pieter Frank de Jong),創造了一款隨車輪轉動而播放音樂專輯的自行車;瑞士洛桑工業設計學校ECAL的馬榭(Christophe Machet),設計了一款名為Camioncyclette的自行車:在前後輪上方安置大大的購物籃,再加上腳踏,一輛自行車就成形了;阿根廷的梅地亞(Marcos Madia)所設計的Bikoff,是輛結合硬殼公事包和自行車架的摺疊自行車;英國奧運金牌得主包德曼(Chris Boardman),正努力推廣自己同名品牌的運動型城市自行車;身為唯一一位在此書被提及的三輪車設計師、來自維也納的佛帝夫(Valentin Vodev)解釋道:「我的三輪車表現得就像一般自行車。傳統三輪車如同巴士,總是笨重地在車陣前方領頭,但我的電動三輪車不論轉彎或兜圈,完全和自行車沒兩樣。」

澳洲家具設計師加雷格(Gary Galego)認為,自行車就該像個會移動的家具。無獨有偶,其他自行車設計師也提及騎乘的舒適度,彷彿把自行車當成椅子般講究。毫無意外,有些自行車設計師(包括書中介紹的幾位),本業是家具或產品設計師,如澳州的紐森(Marc Newson)、來自英國、定居香港的楊(Michael Young)、荷蘭的范禾芬(Tjeerd Veenhoven)、英國的勞夫葛羅夫(Ross Lovegrove)和美國的路特(Joey Ruiter)。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專為地勢平坦的丹麥設計了Copenhagen Wheel,以電池啟動的後輪可提高動力,能讓人騎得更遠。在哥本哈根,Biomega的創辦人史基柏司帝(Jens Martin Skibsted)推出色彩繽紛且充滿創意的混種車,同時適合在都市與山間林道騎乘。史基柏司帝也和拉爾森(Lars Larsen)、BIG(Bjarke Ingels Group)組成跨領域設計團隊KiBiSi,並為德國運動品牌Puma打造自行車。

BIG,一家深信解決未來城市問題的最佳計畫必定包含自行車的公司,有時甚至會設計出外形如山一般的建築。BIG在哥本哈根近郊推出的建案Buiding 8,就是個讓自行車騎士可以直接騎到家門口的十層樓複合式住宅。

BIG更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大力推廣此一結合了自行車道的複合式住宅。他們設計的丹麥展覽館基本上是由環繞水池而上的斜坡所組成,水池中央擺放著哥本哈根的正版小美人魚。參觀者可利用一千輛免費租借的自行車,一路騎到展覽館的至高處。

建築師英格斯(Bjarke Ingels)與其他設計師,對現行都市設計典範有所懷疑,未來恐怕會針對安全自行車提出改良。「wyh not ?」正是特立獨行的義大利設計師佩格瑞堤(Dario Pegoretti)拋出的回應。數十年來,他總以非正統、充滿表現主義風格的彩繪自行車架,向傳統自行車架的圖樣提出挑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行車 腳踏車 單車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