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規矩和愛-72DPI-01.jpg

《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
哈佛教育學博士三○年經驗,融合中西智慧、造福百萬父母的教養學
王濤◎著

【內容簡介】
融合中西方核心價值,從儒家傳統到現代教育心理學,
建立有「愛」的「規矩」,讓孩子謙卑又自信、快樂又自律!

嚴厲與溺愛,如過與不及;建立規矩,需要愛。
作者結合中西方教養智慧,
教導父母如何用「」當後盾,堅持每一個「規矩」!

哈佛教育學博士王濤,在中美兩地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研究長達三十年,發現:不論嚴格管教或溺愛放任,都不是好的教養。

作者融合中西方教養核心價值,結合古今教育觀點,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案例,告訴父母:管教不是樹立父母權威,而是讓孩子學會敬畏規矩!不要讓孩子在溺愛中長大,而是用「愛」當後盾,引導孩子一個人勇敢走向未來。
更進一步教導,如何拿捏你的教養尺度,「規矩和愛」如何平衡?才是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課,也是教養最可貴的目標。

 

【教養尺度怎麼拿捏?規矩和愛如何平衡?】
◎管教孩子,你有雙重標準嗎?
- 規矩要一致,教養要公平
- 重要的規矩要寫下來
- 控制自己的情緒,分析孩子的行為
- 讓老大成為提供幫助的歡迎者,而不是父母寵愛的爭奪者
◎孩子該聽誰的?
- 教養不同調,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 隔代教養不能取代親子教育
- 先達成共識,要由一個人負起主要教養責任
◎如何建立有愛的規矩?
- 父母克制情緒和孩子理性溝通,就是愛的體現
- 感受孩子的感覺,體諒他能承擔的責任,給予孩子可以承受的處罰
- 把孩子的錯誤當做是父母教育失職,在孩子面前勇敢承擔責任
◎應該有「家法」嗎?
- 家法的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幫助孩子從他律轉變成自律
怎麼體罰孩子,才會讓孩子尊敬你而不是怕你?
- 體罰孩子不能帶有憤怒
- 體罰孩子要用杖
- 體罰孩子要用言語溝通
- 體罰孩子需要愛

 

【本書特色】
1.為人父母都在學習如何教養孩子、如何拿捏愛的尺度?本書以簡單易懂的案例說明「規矩和愛」結合,才是所有教養問題背後的答案,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2.世界媽媽TOP教養系列專家顧問,又一教養專書。
3.教養方法百百種,但此書釐清百萬父母都想知道的:如何拿捏「管教與愛」的尺度?才能讓孩子體會「規矩」背後深藏的父母之愛。
4.當我們遍尋教養方法之際,此書結合傳統教育觀點與西方教養模式,融合中西方教養核心價值,提供父母更全面的教養建議。

 

【作者簡介】
王濤
《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世界媽媽TOP教養系列顧問、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亞洲早期教育第一品牌金寶貝(Gymboree)首席專家顧問。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教育學博士,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終身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作者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研究長達三十年,在美開設兒童心理學、父母學等課程。自2005年起,作者致力於父母教育與培訓工作,迄今已培訓超過七萬名父母。

 

【好評推薦】
吳福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秦夢群(政大教育系教授)、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榮富(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黃建勳(南投縣教師會理事長)、陳世聰(金門縣教師會理事長)、謝煬和(苗栗縣教師會理事長)一致推薦


【精彩摘文】
管教的真義──建立規矩意識、拿捏愛的尺度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建立規矩往往要逆著本能去限制孩子,
追根究柢,建立規矩之所以困難,在於我們不能把感性的愛提升到理性;
而缺乏理性的愛則會玷汙了父母的神聖職責。


幾乎每對父母都知道用理性的愛維護規矩的神聖,但大多數父母也認為建立規矩比愛孩子困難多了。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建立規矩往往要逆著本能去限制孩子,結果是父母明明知道什麼是規矩,卻不忍心去限制孩子。表面看來是為了愛,事實上,是以愛之名褻瀆規矩的神聖。

相反地,也有不少父母以規矩之名發洩自己的憤怒,傷害孩子的身體及心靈,這同樣是褻瀆了規矩。追根究柢,建立規矩之所以困難,在於我們不能把感性的愛提升到理性;而缺乏理性的愛則會玷汙了父母的神聖職責。

 

因為「愛」孩子,所以要「管教」

若是父母只知道疼愛孩子卻不忍心管教,便稱不上是真正的父母。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最愛孩子,但是孩子惹你生氣時,你對孩子的愛馬上敵不過自己的怒氣。結果是,你順著自己的情緒去建立規矩,對孩子動輒怒吼、使用暴力。

孩子可愛的時候,愛才存在,這不是真正的愛。

《聖經》對愛的定義是:「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凡事忍耐……」愛的定義中有八個「不」字,從「忍耐」開始,以「忍耐」結束。所以真正的愛是克制自己,忍耐他人。

嚴格來說,順著情緒建立規矩和不忍心建立規矩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若不懂真正的愛,就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規矩。

為了愛,父母要忍心為孩子建立規矩;為了愛,要忍著情緒建立規矩。

 

真正的規矩要表現愛;真正的愛需要理性對待

規矩的根源是愛。愛是需要一生學習的功課,人生會經歷三個愛的階段,分別是: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學習愛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是下一階段的基礎。

我們還小的時候,經歷愛的初級班。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接受愛、體驗愛。爸爸媽媽愛我們,我們感受到了,對父母產生依附。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階段,嬰兒能否感受到足夠的愛、建立起健康的依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情感發展。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透過單向地接受,去理解愛。

慢慢地,我們進入愛的中級班,學習分享愛。這個階段,愛的特點是給予和獲得的平衡。典型的例子是年輕人談戀愛,最高境界是擁有彼此,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如果我想擁有你,你卻想擁有別人,我便痛苦萬分。有時候,只要雙方的愛不平衡、不同步,戀愛過程就很痛苦,因為中級班學生只懂得付出與獲得平衡的愛。

等你為人父母,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晉升為高級班。高級班的愛是不求回報、充滿理性的愛。光是付出就足以讓你感到幸福,這時,你和愛的本質更靠近了。

 

很多夫妻原本不想生孩子,也許還想享受兩人世界,也許是對孩子沒有感覺。在意外懷孕後,只得無奈地接受即將有孩子的事實。

奇怪的是,當孩子呱呱墜地後,父母的情感和價值觀便產生巨變。

他們突然對孩子充滿愛心,甚至可以為了孩子放棄自己原本重視的一切。例如,出門前都要精心打扮的女人變成不修邊幅、只以孩子為重的少婦。

這樣的轉變,是進入愛的高級班的開始。

雖然這種轉變是進步,但不值得自誇。這些變化並非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而是孩子太可愛了,讓我們出於本能地去愛他們。然而,本能的愛若缺乏理性,持續不久。當你的寶寶不那麼可愛時,你就露出了愛的本相。

我常聽到一些媽媽沮喪地說:「我恨不得沒有生下這個孩子!」

孩子這時才兩三歲,開始不聽話了,媽媽就受不了。這樣的抱怨雖然帶有情緒,但也說明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開始淡化,恨卻漸漸蔓延。

所以,雖然孩子把父母送到愛的高級班,倘若父母無法用理性強化原始的愛,父母之愛仍會回到中級班甚至初級班的狀態。

中級班的父母雖然愛孩子,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和興趣,但前提是:孩子要聽話。中級班的父母只享受可愛、聽話的孩子,他們的幸福時光不超過兩年,因為孩子兩歲(甚至更早)就開始反抗了。以後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演變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鬥爭的痛苦歷史。

********************************************

傳統智慧 孩子是可愛和不可愛的組合──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其實,要孩子事事聽你的就是想占有孩子。有一天,孩子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時,你非但不能欣賞,還會因為孩子不讓你占有而感到痛苦,甚至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
現實生活中,甚至也有回到初級班的父母,養育孩子只是為了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他們不懂也不願意承擔教育責任。當孩子依附他們,就會感到幸福,甚至以過度逗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快樂。


如果你對愛的理解還處於初級班或中級班,很容易在愛的時候毫無規矩,在恨的時候濫用規矩。這樣的「愛與規矩」都缺乏理性;這樣的教養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你依循自己的情緒去教育孩子,孩子學會的不就是無理、任性嗎?雖然,父母也是人,面對孩子的不同狀況時,愛和恨也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我們常常不能理性地接納這樣的事實:孩子本來就是可愛和不可愛的組合。


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你都要了解他畢竟只是孩子,也要思考在孩子的錯誤中,你的責任是什麼。
理性是融合愛和規矩的溶劑,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arrow
arrow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