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x170

《高效能父母學》
親子不衝突的七堂SOP教養課(風靡世界50年、43個國家的父母效能訓練,孩子1歲~成家立業都適用)
李顯文◎著

【精彩摘文】

【Lesson1】
你想做什麼樣的父母?
――建立不焦慮的教養態度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或直接照護者,幾乎是孩子絕大多數行為的首要模仿對象,每個人都被原生家庭深深影響著,包括我們的教養概念也不例外。
所幸,雖然每個人來自的家庭各有不同,教養理論也與時更迭,但仍有一些恆久可行的基本態度,只要父母能確實掌握、自我提醒,就能減除教養過程中遭遇的負面情緒和疑惑不解,更有自信、更有力量地走下去。


■勿過度焦慮,帶著負面情緒處理孩子問題

【教養應用題6】
孩子頑皮愛耍寶,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阿哲是個活潑外向的小二男生,功課不差、人緣也好,只是在課堂上很愛講話和耍活寶,High過頭的時候,經常會做出一些與男生起衝突、把女生逗哭或令老師哭笑不得的行為。
  三不五時,老師總會在兒子的聯絡簿裡寫下警告紅字,放學後也老是有家長或班上女生跑來跟她告狀,心煩氣惱之餘,她也會狠狠訓斥兒子一番,但是少根筋又樂天的阿哲總是很悔悟地聽訓,又很無心地一再犯過,讓媽媽開始覺得「光說不練」似乎對這小子沒用了。
  這天放學,媽媽照例來接阿哲,母子倆準備要去吃阿哲喜歡的速食、選購阿哲喜歡的玩具,作為他這次段考成績達到媽媽規定標準的獎勵。
  下課鈴一響,阿哲就衝出校門,開心地拉著媽媽的手往速食店走去,一路上還說著今天學校發生的事。聊著聊著,阿哲忽然口氣一變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 我今天又被黃老師罰站了!」媽媽聽了心裡一沉,問道:「為什麼?」只見阿哲低下頭小聲地說:「我上課拉張嘉欣的頭髮,把她的辮子弄散了……」
  媽媽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停步教訓起阿哲:「你不乖乖聽課,手這麼多事幹嘛?我要講幾次你才會記住?氣死我了,還吃什麼麥當勞、買什麼玩具?全部取消!我們回家!」
  氣呼呼的媽媽一回到家就打電話問我:「是不是該給這小子一點處罰,他才記得住教訓?」

【狀況說明】
過度放大焦慮感,反而會催化孩子的不當行為
  ╳ 孩子的好壞都是父母的責任,就算是一點小問題也不能放鬆!
  ○ 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沒那麼嚴重,只是被父母的焦慮感放大!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在所難免,然而期待自己能培養出優秀下一代的熱忱,往往使得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很難保持冷靜與平常心。
  然而,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不免會做錯事、走冤枉路、不夠好、受傷受挫,也沒有哪個父母真能幫孩子準備好一切、清除所有阻礙、築出成功坦途,所以父母在焦慮之餘,往往又會衍生出無助與自責的感覺:為什麼我做不到?為什麼我這麼無能?心中混雜著這麼多負面情緒,父母也就漸漸失去了處理孩子問題時該有的冷靜、沉著和清明、客觀的態度了。
  父母必須了解,我們在面對孩子問題時的焦慮感是被誇大的,其實狀況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嚴重;我們更無需背負太多的負面感受,因為這些感覺也是被膨脹了的。尤其很多典型的孩子行為問題,譬如不說實話,往往都導因於父母的負面情緒。
  處於負面情緒中的父母,其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急速降低,因此我常提醒父母:帶著負面情緒教養孩子,比不教養還可怕!而有關負面情緒如何影響教養結果及親子關係,我們在後面的章節(參考〈Lesson 3〉177〜196頁)還會詳細解說,並提供有效的因應之道。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
先平靜下來,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

  在面對孩子始終不見改善的問題時,父母常因急躁、焦慮而失去了客觀的判斷力,往往因此就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法。
  於是,我便跟阿哲的媽媽說:「妳兒子真是有夠忠厚老實了,但他可不是笨蛋耶,妳這麼做不是等於告訴他,下次千萬不能對媽媽說實話嗎?」
  掛了電話之後,媽媽來到阿哲的房間,對著一臉沮喪的兒子說:
  「媽媽很高興你對我說實話,雖然實話並不好聽,讓我差點又糊塗地把你被罰站和考得好這兩件事混為一談……我們現在就去吃麥當勞和買玩具,然後我們一邊吃一邊想想看,要怎麼做才能讓你專心上課,不要為旁邊的事情分心?」
  據說阿哲這個活寶,後來想出了拿兩片紙板圍在兩眼旁,讓自己上課時不會分心的辦法,卻也因此引起全班的騷動、哄笑,又被黃老師罰他兩週都坐在講台前的特別座上!

 


【Lesson2】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父母常會百思不解,為什麼孩子不願聽話地被疼愛,卻老要胡鬧瞎搞來討打討罵?
原本乖巧文靜或活潑進取的孩子,為什麼卻突然由正轉邪,開始行為偏差了起來?
其實,孩子的所有行為都不是突然轉變或一時興起,而是有其目的與成因,尤其經常是受到心理機制中強大的「嬰兒自我」所操控、驅使的結果。
而父母的教養目標,就是要了解嬰兒自我的本質與作用,進而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學習與孩子「任性」的嬰兒自我和平共處,同時讓孩子「懂事」的成熟自我穩定發展,成為孩子行事為人的內化規範,如此一來,孩子的不當行為才能確實獲得導正,親子之間也能更加親密而互信。


■嬰兒自我,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


【教養應用題8】
家裡和學校兩個樣,難道是人格分裂?

  四歲的嘉恩剛進幼稚園讀書。她的媽媽早在為她報名幼稚園之後,就一直擔心嘉恩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因為嘉恩在家裡是個非常霸道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意志力驚人,和別人對抗時絕不輕言放棄、更不認輸,連大她三歲的哥哥都經常甘拜下風,情願自認倒霉以避免再跟這個可怕的妹妹纏鬥下去。加上家裡的爸爸和爺爺都極疼愛這個小公主,讓嘉恩的媽媽經常感到孤掌難鳴,覺得越來越難駕馭、管教這個女兒。
  所以,當嘉恩的老師對她在幼稚園的表現讚不絕口時,嘉恩的媽媽簡直驚訝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按照老師的描述,嘉恩懂事有禮、又很能配合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加上她的語言及表達能力都很強(媽媽心想:當然啦,她多能盧啊!),所以還能當老師的小幫手,協助那些還不太進入狀況的小朋友。老師一直誇讚媽媽把嘉恩教養得好極了,直說班上像嘉恩這樣的孩子要是能多一點,她的工作就不會這麼累人了。
  嘉恩的媽媽聽了固然心花怒放,但這與她認知裡的女兒未免也落差太大了!不過她仔細想想,嘉恩在外的表現好像真的一向不差,但或許是她在家裡時實在太令人頭疼了,才讓媽媽覺得很疑惑:到底哪一面才是女兒的真性情呢?她很想知道,嘉恩是特別吃定家人,所以只敢在家裡橫行霸道,還是總有一天,她也會在外面原形畢露呢?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在家裡一個樣、在外面又是一個樣,其實我們大人也是如此,這絕不是專屬於孩子的「分裂人格」,而是每個大人與孩子的兩種自我――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相互轉換所產生的正常現象。在外面,我們是由「成熟自我」控制我們的言行舉止;在家裡,則是由「嬰兒自我」來負責我們的行為表現:
  在家裡,嬰兒自我讓我們只想做回自己,不想再被別人指揮與命令。
  尤其在外面累了一整天,嬰兒自我只想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絕不願再去配合、再被煩擾,所以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此時要嬰兒自我去做都是不可能的――
  「請把你手邊的那個盤子遞給我好嗎?」
  「為什麼你總是叫我做事?不叫弟弟做事?」
  「那是因為盤子就在你手邊啊!」
  「弟弟吃飽了,他過來拿也可以啊,可是我還在吃飯,我很忙、很沒空耶!」
  嬰兒自我不願承擔壓力,也缺乏反省檢討的能力,更不會去判別是非對錯。
  對嬰兒自我來說,他就是法律、就是道理,讓所有人俯首稱臣、聽命於他,才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理――
  「媽咪!為什麼我有一塊餅乾是破的?」
  「一盒餅乾吃到最後一定會有破的啊!」
  「那可以開一盒新的啊!」
  「這盒都還沒吃完為什麼要開新的?」
  「可是我不喜歡吃破的餅乾……」
  「有什麼關係?你吃進肚子裡也都破光光啦!」
  「可是這樣我的餅乾就少了一點啊!」
  「你很計較耶!那我再補一塊給你啦!這樣就比原來的還要多了。」
  「唉喲!這樣我就有兩塊餅乾是破的了!」
  「可是好的都吃掉啦,剩下的餅乾都是破的,那你要怎麼辦?」
  「那這兩塊破的給你吃,你補給我一杯布丁好了!」
  嬰兒自我不怕丟臉、也不懂得抱歉,而且總是以說謊來規避責任。
  而他的謊言往往也只是「我不想看到你!」、「 請妳趕快消失!」……的同義詞――
  「妳沒拿姐姐的芭比,可是明明芭比就在妳床上啊!」
  「這我怎麼知道?我又不是柯南,可是我真的沒拿啊!」
  「妳還不承認?還在說謊!妳不覺得妳這樣很丟臉嗎?」
  「妳都不肯相信我!可能是姐姐放的,她忘記了,還是芭比自己喜歡跑來我床上啊!」
  嬰兒自我喜歡信口開河、亂開支票,為的只是要達到本身目的。
  對它來說,錯的都是別人、對的都是自己。在這世界上,沒有什麼該負的責任,只有享受這一切的權力――
  「你不是說幫你買了玩具,這次考試就會考好嗎?但你看看,你這是什麼成績啊!」
  「可是我已經很努力了,偏偏我讀的老師都不考,我也沒辦法啊!而且那個玩具根本就是個爛東西,一下子就壞掉了!」
  所以,當一個人被嬰兒自我控制時,他就是一個目空一切、唯我獨尊、霸道無禮的討厭鬼!

 

arrow
arrow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