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 300dpi

【編按】
這本書從一拿到原始初稿後,每個讀過的人都淚眼汪汪(完全沒有誇飾)。
就連哭點很高的人,都有忍不住拭淚。
大概是因為13年前,台灣也經歷過最慘痛的921大地震......
不說13年前這麼久,近年來還有八八水災(死傷人數僅次於921大地震)。
相信很多台灣人對於天災的無奈與帶來的傷痛,更有所感觸。
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無情的大自然,帶走更多無辜的生命,
由石井光太到海嘯災難區,親自訪問當地的災民,撰寫成有關遺體的搜尋、安置與調查,
還有那些人沒說完的故事......

《遺體:日本311海嘯倖存者化悲慟為力量,安置熟人遺體、重建家園紀實》在日本已經改編成電影,明年三月會正式上映,由西田敏行主演。

【推薦】

重建的第一課,是學會直視◎胡慕情(媒體工作者)

一年前的三月十一日,黑色巨浪迅速而真實地吞噬房舍、道路、農田,狂暴地帶走日本東北沿海城市的一切。當時我們都希望,這人間煉獄,只是惡夢。但當海水退去,一具一具屍體浮現,人們始終無法迴避,感受地獄之火的焚燒。
「屍體是任何災難中最令人困擾的一部分,不少人甚至不願記住這一幕。」肉身在災難摧折後的面貌,是傷痛的火種。即便不願,因為愛,屍體的殘敗,使我們無法抑止地想像,災難襲擊這些生命時的殘酷。重建的第一課,是學會直視。當能面向屍體上的刻痕、流出溫暖的淚,才有起身而走的力量。
記者石井光太,在災後走進被海嘯帶走八百八十八條人命的釜石市,記錄遺體被發現、收容、整頓的過程;鉅細靡遺記錄生者的痛苦與自責,並詳實呈現禮儀師如何對待遺體,從而撫慰生者的溫柔。書中文末寫著:「各位,能夠出生在釜石真是太好了!」某程度而言,釜石居民透過對死的整頓,理解生的步伐,體現了日本在三一一災後選出的關鍵字「絆」的意義(「絆」意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不過,重建的難題,此時才真正開始。日本東北漁村在災後面臨是否集體遷村的議題。由於遷村是整體生活的巨大變形,近來也引發爭議。被稍微撫平的創傷,未來是否會隨重建政策起伏?釜石居民又將如何面對重建的拉扯?期待石井光太的筆,能繼續記錄下去。

回到災難的原點◎Hally Chen(專欄作家)

人們望著黑牆從太平洋往陸地快速移動,將它前方兩萬多人和所有事物瞬間吞噬。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二點四十六分,一場深度二十四公里、持續兩分鐘、地震規模九的地龍翻身,讓全世界的人類透過媒體即時影像,目睹大自然摧毀文明的經過。黑牆的身影撼動了人心,更讓六十六年前經歷黑雨的日本人再度面臨原子災害的惡夢。影像透過科技,瞬間傳遞畫面,卻無法改變我們與事實的距離。

不像大部分人對死亡抱持噤聲,到過中東體驗過難民營、走過世界十幾個貧民窟的石井光太,在災害後的第一時間便進入災區,以作家的本能記錄遺族的痛苦、以紀實取代迴避,歷時三個月,記錄下兩百多人的記憶。從地震發生的時間點開始,隨著不同身分的倖存者的描述,石井光太彷彿在中心點呈放射狀往外畫線,描繪出災難當下的每個表情,帶領讀者回到災難的原點。
退休的葬儀業者自願擔任遺體安置所的總指揮,步行跑了幾公里趕回基地的自衛隊隊員,充當驗屍官的醫師公會會長,為一具具焦黑遺體做齒模鑑定的牙醫,和面對歇斯底里怪罪的母親、卻不願脫下口罩的市公所員工……。閱讀這些面對黑暗時刻的記憶,不只因為人是擁有死亡意識,或者害怕逝去之後被遺忘的動物。在下個浩劫來臨前,活著的我們,除了無助,至少還能試著準備屆時應有的態度。

 

 

arrow
arrow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