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進步-封面 201204 失控的進步(誠品獨家)

左圖2007一般封面版
右圖2012誠品人推薦共和國經典書限量特殊封面版

失控的進步: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
隆納.萊特◎著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新新聞雜誌主筆)推薦
王道還(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助理研究員)導讀

【內容簡介】
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是生存;
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是進步;
但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則是進步過了頭──
為什麼蘇美、羅馬、馬雅和復活節島文明,都在一千年間便步上瓦解的命運,而埃及、中國卻能運行超過三千年?

作者以其豐博的學養為底,用機妙的言辭、短小的篇幅和生動的實例,帶我們遊覽古往今來的文明發展,反省「進步」所造就的神話。

在舊石器時代的尾聲,克羅馬儂人對尼安德塔人進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椿大規模的種族屠殺,經歷了一萬年的戰爭後,克羅馬儂人站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成了現代智人的祖先。這些人猿的後代被丟到大自然的實驗室中,進行所謂「文明」的實驗:火、工具、農業、城市、金屬、社會階層、政府組織、到原子彈。

大大小小的實驗被隔開來分頭進行,復活節島的高度工藝技巧,讓人類將島上的最後一棵樹砍倒;蘇美文明的農業灌溉技術,將中東的肥沃月灣地力耗盡,最後鹽化為今日的沙漠;在大西洋的兩岸,羅馬帝國與馬雅文明各自埋頭苦幹,隨著帝國勢力的擴張及人口的興盛,愈發壓榨著腳下的土地,最後各自步上衰敗的道路。這些古老文明都踏入了「進步的陷阱」──在文明發展至巔峰時,對生態的索求也到達頂點,為了追求持續的成長繁榮,只好搶劫未來,以支付眼前的開銷,最後將大自然賜予的款待洗劫一空,然後隨著環境的崩毀而瓦解。進步就是不斷的向前走,但我們最終得到了什麼?

「歷史每重演一次,代價就上漲一次。」地球上第一個文明蘇美瓦解時,只影響到五十萬人;羅馬的衰亡則影響了上千萬人;假若我們的現代文明失控,將為數十億人帶來無盡災難。廿世紀期間,世界人口數成長了四倍,經濟成長則超過四十倍,這樣的進步以著大規模的猛烈攻擊為代價,生物圈中沒有一個角落能躲過這種大量出血性的耗損。今日的人類在經濟層面上皆如出一轍,以整個地球的自然資本為生。在這場堅持「經濟沒有極限」的遊戲中,過去的輸家是窮人,如今玩輸的,卻是地球。

所幸我們能看到人類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大到我們沒有犯錯的空間,唯有擺脫過去對進步的迷思,將思考模式從短視近利轉換為長遠的視界,將行動原則從輕率鹵莽轉為節制、謹慎,才能為我們的未來,規劃出一條睿智的航道。


【作者介紹】
隆納.萊特(Ronald Wright),罕有的小說及非小說雙棲作家,橫跨歷史著作、小說、評論三種領域:在寫小說時能以一個科學家的觀點替小說的內容豐厚血肉,寫歷史著作時又帶有文人的氣息與筆觸,評論則滿載知識份子的關懷及尖銳的嘲諷。

萊特的父親出生於加拿大西岸的卑詩省,十歲時移民至英國。萊特自己則從小在英國長大,於劍橋大學受完人類學訓練後,前往加拿大進行深造,就此定居加拿大:「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國家,特別是一個空間更遼闊、更具有可能性的國家時,你就回不去那個把你放出來的箱子裡了」,當萊特回到英國時,發現他無法久待,「我感到桎梏,我無法享受到狂野的大自然,我只能被五千萬人口的存在感壓迫著。再怎麼發展下去,都是在死胡同裡打轉。」萊特目前也是住在卑詩省,並在大西洋兩岸來回奔波:演講、授課、寫作。

身為一個人類學家,萊特認為人類學的背景對他的寫作十分有幫助,「史學或人類學,提供了一種讓你體察自身文化的觀點,帶領你脫離習以為常的慣習,進而反思文化中的力量、缺陷和危機。」人類學家能清楚意識到人類的發展,「我們發展出農業,導致了城市形成及人丁興旺;我們在文明中的一切:社會階級、政府組織、高樓大廈,都強化了我們在地球上的影響力……自然一直因著我們而不斷變動,但人類本身其實是沒有進步的。」萊特以此為主題寫出了他的第一本小說《科學羅曼史》,藉由維多利亞時期與現代的對比:一世紀的差異、同樣愚蠢的人類,榮獲了英國大衛海姆文學獎(David Higham Prize),也是《紐約時報》年度好書、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年度好書、加拿大《環球郵報》年度好書。第二本小說《韓德森的矛》則在這主題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類比。在此同時,萊特的非文學著作《被竊取的大陸》獲選英國《獨立報》和《週日泰晤士報》的年度好書。

二○○四年,萊特受邀為加拿大的梅西公民講座(Massey Lectures)年度講者,講演內容亦被加拿大廣播公司製作成廣播節目,並在集結出書後登上了加拿大獨立書店暢銷榜非小說類第一名(即為本書),打破嚴肅主題難以兼顧叫好又叫座的刻板印象。


2012【誠品視角X編輯觀點】失控的進步

【誠品視角】李秋慧(誠品書店商品部 中文圖書採購副理
本書集結作者在加拿大梅西公民講座大受歡迎的演講內容。
有如希臘哲人走進中國的百家講堂般,作者將其獨到而深邃的見地,化為精妙的用語、譬喻,帶我們綜觀古今中外的文明發展。
這種飽滿暢快的閱讀經驗,很難能在如此嚴肅主題的書籍中發生,使我在歎服之餘,仍不免期待台灣有朝一日也能有屬於自己的公民講堂。

【編輯觀點】張瑩瑩(野人文化 總編輯)
「進步」雖然是個正面的語彙,卻很難界定。
科技不斷進步,但我們運用科技的方式、帶來的各種影響,未必能定義為進步;社會不斷進步,然而「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歎也從未停歇。
這本書只用了一百多頁,就把人類一萬年來的「進步史」做了明晰的梳理,讓我這二十年來的惑惘,得到了思考的方向感,實在是本蘊藏了大智慧的小書。


【目錄】
第一章 高更的追尋
舊石器時代,從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到學會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的獵人,是進步了。但當獵人學會把整群獵物逐下懸崖,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時,就是進步過了頭。他們將享有一時的衣食豐足,之後,卻只得餓死。

第二章 偉大的實驗
歷史上第一個進步的陷阱,是舊石器時代狩獵技術的臻至完美。於是我們透過農業的發明自這個陷阱中逃脫,進而開展我們最偉大的實驗──遍及全球的文明發展。但是,文明和農業是否為一個更大的陷阱?農業的開始是一場意外,是一連串誘惑,使多數人步上千篇一律的辛苦生涯。農業達成的數量,是以犧牲品質換來的:更多食物、更多人口,但營養與生活卻鮮有改善。我們在馴化植物的同時,也被植物馴化了。

第三章 愚人的樂園
在農業生活中,我們展開了一場文明的實驗。這項實驗可能成為自身勝利的受害者。問題經常出現在社會結構上:當人們侷促地擁擠在文明中,處在權力與財富直線上升、由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環境時,人類所傾向採取的行為模式就是問題所在。本章要談談兩個由進步觸發的陷阱:一個發生在太平洋上的小島,另一個在伊拉克平原上,他們受到自身慾望的引誘,而毀滅了自己的文明。

第四章 金字塔結構
羅馬帝國和馬雅文明,兩個自內部崩壞最有名的案例,為我們說明了文明經常表現出「金字塔式」的需求結構,如銷售報表般,只有向上成長才是繁榮。這兩個文明從不斷擴張的周邊地區收集財富,集中至核心所在。當它們達到全盛期時,他們對生態的索求也到達巔峰,這正是文明最不穩定的時期。要向上成長的唯一辦法,便是持續從大自然與人性中榨取出新的借貸方式。一旦大自然開始以土壤沖蝕、作物歉收、飢荒、疾病等方式沒收人類的抵押品,社會契約就會瓦解。

第五章 工具的反叛
文明是一項實驗,在人類史上是一種新穎的生活方式,而且它還有個癖好—很愛走入進步的陷阱中。在河邊肥沃的土地上聚集成小村落,是個好主意;但當村落擴張成城市,在肥沃的土地上築屋鋪路,就踏入了陷阱。文明的實驗仍然持續地擴張與成長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數字:西元第二世紀,羅馬帝國的全盛期,世界人口數約兩億人;當歐洲人在西元一五○○年發現美洲時,世界人口約四億;到了西元二○○○年,世界人口為六十億。羅馬帝國之後,世界人口花了十三個世紀才再添兩億人;而最近新添的兩億人,是在三年內誕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