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文藝復興的最後一人~夏拉特‧旃德拉‧恰特吉

s_c_chatterjee.jpg  

撰文:《寶萊塢生死戀+秘婚小新娘》譯者 何逸琪

印度文學範圍廣大。廣大一詞既抽象又寫意,就像每個讀者理解的印度形象,未必是另一人心中的印度製造,地理的南亞次大陸極北寒冽厲冰雪,極南溽熱勝滾水。印度各部族、邦國各自為政,集體文化沛然散漫猶如一棍窯內高溫熾熱的琉璃彩胚,迷離絢爛不知型,何況文學必然牽扯史、哲、生活,故而也僅能就群體集中的地區概論文學。一九四七年印度邦聯成立,孟加拉人常自豪:「印度人一百年才想得到的,我們孟加拉人十年就想到了」,的確泰戈爾(Ranbiranth Tagore,1861-1941)於一九一三年便以自英譯的詩集《吉檀迦利》(Gitanjali)獲得世界公認的諾貝爾文學桂冠殊榮,不僅是印度第一人、亞洲頭魁、亦可譽為冠絕天下。

    夏拉特‧旃德拉‧恰特吉(Sarat Chandra Chatterjee天城體孟加拉文有公定寫法,拼音另作Chattopahdyay,1876-1938)出生時,正逢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西方帝國的強權勢力一邊見縫插針,時而協議或而威脅,有志者見狀疾呼男女平權、廢除種姓、民族自主,其間精神啟蒙社會運動、文學創作、宗教改革,但次大陸分裂的各邦諸侯安於招撫,轄下諸多種姓只能營營茍茍過活,隸屬於婆羅門種姓的作家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1](Bankim Chandra Chatterjee,1838-1894)和泰戈爾家族已引領風潮數十年,小一輩的夏拉特‧旃德拉‧恰特吉(以下簡稱恰特吉)仍未見雛形,他童年定居今比哈爾邦的叔父家教養,但家庭位在加爾各答胡格利地區,當其時若非豪族巨富,縱然高種姓、取得名校學位,知識份子泰多從事文字工作,恰特吉鎮日耳溽目染社會變化,卻因家貧不得已自加爾各答大學輟學,一九O三年前往同屬英國殖民的緬甸仰光擔任帝國小吏,他著名的悲戀小說《德夫達斯》醞釀於這段時期左近(1901),他常跟緬甸的印度社群往來,與緬甸文學大師Ba Tin交遊,儘管不懂緬甸文,見多識廣累積胸臆,童年、少年、青年見聞貯備不少寫作資本,草擬諸多短篇故事留待日後發表,首次連載於<印度>期刊(Bharati)之作《姐姐》[2](Baradidi,1907)四方注目,竟被泰戈爾友人認為大師化名發聲。由此可見,恰特吉和泰戈爾所描寫主題、風格具有某些共通處,不免讓人比較兩人文學地位,畢竟泰戈爾不止一次推崇文友兼同披戰袍的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但罕見另一位恰特吉之論。興許機緣不巧,浮雲遊子恰特吉一九一六年自緬返回加爾各達,短篇小說《秘婚小新娘》(Parineeta,1914)洛陽紙貴,泰戈爾正在文學事業頂峰;他的自傳小說《師利侃達》(Srikanta,1917, 1918, 1927, 1933)四部曲斷斷續續發行,泰戈爾多次雲遊海外,亦受邀至中國訪談講學,兩人故而交流甚稀,少了獎掖後進等文壇佳話,孟加拉地區讀者業已透過實質方式:購書閱讀、報紙美評,賜予多少文化人夢寐難償的機緣,恰特吉是孟加拉現代小說家中第一位生前名利雙收者。

孟加拉文藝復興的文學健將之中,兩位來自權貴豪門,一心掃除《吠陀》不平等歧視,創造孟加拉新天地。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是餘裕婆羅門,特以孟加拉文創作小說,力透紙背,宣揚理念;而泰戈爾沿自大君譜系一脈(Maharaja),享盡人間極樂,卻於數年內連逢喪偶、喪子、喪女等無常,字裡行間踵事增華之盛無匹,恍然伴隨荼靡盡時繁華消散的無奈悽愴,縱然不倦戀富貴,只是繁華過盡,總因經歷過一番,主人翁們勉強振奮,存一口餘韻幽遠綿長;加以家學淵源,其父是梵社發起人之一,泰戈爾千金之貴,反而倡議種姓制度不合理,許多短篇小說諷刺批判社會,立場穩固,黑白分明,為民喉舌,他寧從神人之尊踏出寶座陷泥塵,步步履印清楚,油然萌生同理心憐憫市井小民、微賤不名之人,故而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和泰戈爾無私公平的普世價值(甚至過於理想化),刻劃生命、澹泊養志,使之作品聲望世人皆知。

恰特吉的生活經歷和時代位置則在別種創作風情間壯大,恰特吉Chattopadhyay姓氏組合印度教祭司以及宗教學者兩字根,份屬婆羅門高等種姓,可是履歷反而近似殖民宗主國的作家狄更斯,狄更斯亦少年多舛、自學成家、由小報記者觀察社會,透過報刊連載揚名立萬,寫出一篇篇維多利亞中期社會浮生錄,為英國文學留下多本瑰寶珍本。恰特吉茹貧求學、堪忍外派異國,遠地幽居卻又悲逢妻兒之喪,爾後輾轉返回家鄉鬻稿為生,《師利侃達》刻畫童年比哈爾邦的田野湉和、主角成長史,《德夫達斯》裡有加爾各答浮華世界名利場,一幅幅二十世紀初期的印度人物畫。時間的巧合以及相似的履歷或許能塑造小說家,不過各花入各眼,抒寫風格未必整齊劃一,當其時孟加拉文藝復興的先鋒紛紛過往或盹耄,幸而所倡議日漸深耕生根,恰特吉便藉著孟加拉文藝復興最主要的訴求而崛起—印度鉅額嫁妝之病,例如長年廣受青睞的《德夫達斯》和《秘婚小新娘》之所以令印度人低迴惆悵,近百年來不斷翻譯成各邦文字印行,因為主題早觸及千萬里山河裡的印度教徒靈犀相通。

處在前有來者,後人引領期盼的尷尬地位,恰特吉的小說內涵雖不比二位魄力十足的先行者,卻也毫不遜色,他更擅常描寫日常家庭生活,彷若一場煽風點火、火上澆油的瑣碎通俗劇,須臾人們虛鬧一陣,嘗遍離合悲歡、親情要脅、迭宕起伏,這些因素正是二十世紀初年印度普遍父母之命現象,恰特吉將通常民俗入文、曖眛作書,男女主角不盡然成熟大度,未必生而天真,一二再再而三誤會,男女主角還是得認命接受長輩安排,始終不得好發送。好比《夫君》(Swami)主角,竹馬青梅有緣無份,屈就雙方家長安排,婚嫁後不如意,重會儘管行為磊落,旁人冷眼冷語,當下萬般感慨為難。他的主角群罕能為己仗義直言,終歸默默承受所謂的命運安排,無非周遭群體力量牽絆,恰特吉描寫主角受社會惡俗磨難時大可類比推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乃至泰戈爾,可是世間不盡人情、勢利跋扈、小奸小惡、世故深沉都在他筆下淡淡一記,輕輕掀過,他不質疑印度傳統(身為男子的諸多優勢),也非不務實際,不過極盡包容現狀之事罷了,僅僅描寫約定成俗所引發的後果。

就「文以載道」者觀之,恰特吉過於安份守己,故事千難萬苦、曲折困難有餘,仍歸宜室宜家一派,像《秘婚小新娘》等同與既得利益者妥協,直到固執貪財的長輩病歿,才子佳人言歸於好、攜手相伴。恰特吉不似先鋒們振筆立功,早年生活勞頓苦煉,使他的世界裡依稀追尋花好月圓、歲歲靜好的夢間筆談,他藉故事主角德夫達斯之口說明:「或許他們的純真生活是被微不足道的傳統與社經狀況破壞了」,主角心傷頹廢終致病亡,作者僅懇請讀者同情主角個性與不幸;再者《夫君》的女主角,受累於舅父選定的夫家不安適,再多心眼觀察,依舊委屈吞下度日。來世、今世、當生、已生無論喜憂苦樂不在天方,他留下伏筆尾聲請讀者惠眼考評,致力勾勒二十世紀初期的孟加拉印度教家庭、社會工筆人物畫,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逐年民主現代化,恰特吉堪稱舊孟加拉時代最後一位風俗小說家。

  孟加拉文藝復興距今一百餘年,三位前後期主要的文學巨擘,泰戈爾和般吉姆‧旃德拉‧恰特吉都在印度國境之外得到應得評價,倒是夏拉特‧旃德拉‧恰特吉作品僅在次大陸各邦流轉,印度大千非是算數之所知,人人都有一張印度圖相,真要談論廣大印度文化、生活與文學,夏拉特«旃德拉«恰吉特包容自給的記實功力足以宣流社會概況,何況孟加拉人早已想到的,十方之集體意識自然在其中。


[1] 歷史傳奇之風格可類推於英國蘇格蘭的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其詩<阿南達馬特>Anandamath)描述印度是諸人之母,化身為杜爾迦女神、吉祥天女,由泰戈爾譜曲為<我向母親致敬>(Vande Mataram),鼓舞孟加拉人反抗英國倨傲不禮,二十世紀初年廣為流傳於各地起義運動。然而印度的穆斯林認為過度印度教主義,其詩有將其社群除名之虞。
[2]寶萊塢片廠宣流,下文將原孟加拉發音拼字改作影迷熟悉的興地語拼法。例:Borodidi為Baradidi,Porinita為Parineeta,Srikanto為Srikan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