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小皇帝 書腰72 

本文為野人文化五月新書《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推薦序

 

社區公園內,一位幼稚園的小男孩不小心推倒了一起玩耍的小女孩,雙方父母循著小女孩的哭聲而至。不料,小男孩的爸爸問明原委後,竟然說:「我兒子又不是故意的,幹麼要道歉!」

松山機場裡,國小的孩子把絨毛玩偶放到行李輸送帶上,考驗自己在玩偶被送進行李房前及時取回的能力。一旁的阿嬷不僅未制止,甚至還拍手喝采,直誇孩子「反應真快」。

國中親職教育講座之後,愈來愈多家長帶著憂愁挫敗的面容問,「我們希望孩子快樂,生怕他不高興,總是要什麼給什麼,為什麼他還是一天到晚生氣、不滿這個、不滿那個?」

以上,只是我最近看到令人搖頭嘆息的現象一二,更多在公眾場所大聲喧譁、任意嬉戲,讓自己開心、旁人難受的行為,已逐漸成為日日可見的正常現象。而若干年後,這些躁動不定、自我中心的兒童青少年,將成為挫折耐受力低、成就動機不足,既無法關心別人,也欠缺社會責任的年輕人,對於進入社會適應困難,對於開創人生沒有期望。

「什麼樣的教養,能夠培育出獨立自主、充滿成就動機、具有挫折耐受力、為理想堅持不懈,對他人能關懷、對社會有責任的成熟個體?」一直是親職教育研究的熱門主題。而無論是以兒童或青少年做為研究對象,都發現尊重接納孩子的本質、溫暖回應孩子的情感,但嚴格規範該有的行為、確實要求應盡的責任;也就是「恩威並施」的權威民主教養方式,最能夠達成這個目標。

然而,到書店走一遭,就會發現標示著親子教養的書區裡,鼓勵父母「了解尊重、溫暖慈愛、做孩子的朋友」等軟性訴求的書籍隨手可得;呼籲父母「嚴格規範、確實要求、當孩子的導師」的論調卻難得一見。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一書,提出「孩子必須被允許當孩子,成人必須願意當成人」這樣石破天驚的觀點,不僅為現今層級扭曲的親子關係敲響警鐘,也為如何回歸親職正途樹立了明確的路標。

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輔導經驗,為我們揭示年輕世代成長中的種種行為警訊。無論是躁動不定、自我中心,不斷下修的行為標準、日益低落的學習動機,甚至是無法持續接受培訓、對生活充滿盲目性和空虛感,的確是現代家長和老師共同憂心的現象。此外,作者提到「愈來愈多問題青少年來自健康正常的家庭,而他們的家長並沒有忽視子女的健康成長,反而時刻在操心、盡心,努力按照他們的理念,為孩子的幸福貢獻一切」,也和我近年來在親職教育工作中的觀察所得一致,這種種現象令人不禁納悶「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於是,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學背景,提出「孩子成熟狀態失衡」、「親子層級關係扭曲」等關鍵因素,嘗試為我們解釋「現代父母擔負著教養義務,卻喪失了教養能力」的狀況。作者認為,在時代巨流衝擊下,父母因為信心低落、孤寂疏離,於是將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從過去的層級關係演變為夥伴、投射,甚至共生的關係。因為害怕失去孩子的愛,所以迴避教養過程必然會出現的親子衝突;因為需要孩子為伴,所以將孩子拉上成人的平台,以致於模糊了成人和孩子的界限,失去了教養子女的基礎和力量。

這些隱微的心理機制,父母不容易自我覺察,卻是現代親子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態度。

所幸,作者為徬徨失措的父母們指出了一條明路。他再三強調「恩威並施」的父母形象與教養方式的重要性,鼓勵父母在成人和孩子之間建立明確的界限,從小規範孩子的言行舉止,積極鍛鍊孩子的心理功能。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在青春期逐漸長出獨立自主的能力,既能掌握自己,也能尊重他人。也唯有如此,親子關係才能夠逐漸轉化為平等的夥伴型態,以說服協商取代規範要求,並且在孩子十八歲之後,可以真正的放心放手,欣賞孩子的成熟、享受孩子的回報。

戰後世代的父母擁有最豐厚的資源、最先進的工具,理當更有能力培養出獨立自主、幸福快樂的下一代。不料事與願違,除了少數父母對恩威並施拿捏得當,使得孩子同時擁有傳統品格與創新特質之外,更多的孩子卻在各方呵護注目下,長成了粗魯霸道、心智退化的模樣。

自由發展與缺乏紀律僅一線之隔,如果你期待孩子將來成為「有能力在該工作時,打消喝啤酒和做日光浴的欲望,繼續集中精力工作」,而非「只要今天是適合喝啤酒、做日光浴的好天氣,便無法安心工作」的成年人。如果你希望孩子的心理功能能夠健康發展、終至成熟,而非在十八歲之後還事事要父母代勞、讓父母操心。那麼,德國資深心理醫師麥可‧溫特霍夫所寫的《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你一定不能錯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