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這個號稱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之島的地方,美在哪裡?又有什麼特別的?」

  這應該是面對外國友人時,最常遇到的問句,也可能,正是許多台灣人心中不敢言的疑惑。

   現代的台灣人,有許多曾經遠渡重洋朝聖過羅浮宮,或觀看過在紐西蘭取景的電影《魔戒》,或從電視頻道欣賞過非洲獅,或曾購買日本Hello Kitty限量商品,或用網路票選美國NBA明星球員,無論是親身體驗或是透過虛擬網絡,只要有機會,我們無不積極參與這個世界。

  的確,台灣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向外探索熱潮中,不斷自我要求,實施全民英檢、強化國際觀、提升競爭力,以免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淹沒了台灣的名字。

  然而,當我們看過世界之大,對國際油價和華爾街股市瞭若指掌之後,回過頭來,看著台灣,這個地圖上的彈丸之地、蕞爾小島,卻往往陌生得面貌模糊了起來。

   這本《Taiwan Discovery福爾摩沙大百科》由數十位專家學者、在地人士與專業編輯,以「博物學」的精神,跨領域合作編寫而成,是一本總攬台灣人文萬象、自然知識 和縣市鄉鎮的百科全書,除了作為多元化、視覺化的知識寶庫外,還特別放寬眼界,將台灣放在世界的平台上串聯、比對,以便讓我們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可諱言的,編纂這本書的過程中,編撰團隊不斷面臨艱難的考驗、難以取捨的抉擇,以及憂喜參半的複雜心境

  由於 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以台灣為主體的相關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項資訊看似汗牛充棟,卻常陷入龐雜而無系統的困境中。其中,學術性作品雖然具備嚴謹的專 業素養,但往往失於見樹不見林的深度鑽研,或是窒礙難懂的名詞泥沼中;相對地,普及性作品則常流於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論,甚至落入以訛傳訛的陷阱中。因此, 如何提綱挈領、去蕪存菁,深入淺出又能綜觀全局,並進一步配合精湛巧妙的編輯手法,清晰具體地呈現出來,成為讓普羅大眾一目能了然、細看有收穫,並值得一讀再讀的視覺百科,在在考驗著整個團隊(包括各專業領域的顧問群與編輯小組)溝通、取捨、整合和創新的能力。

  地圖是關鍵所在!我們發現,地圖是除了微笑之外,最好的國際語言,也是各領域專家跨越溝通障礙的重要工具。

   因此,《Taiwan Discovery福爾摩沙大百科》無論在主題式的「總論」,或空間性的「個論」中,均大量運用了各式各樣的地圖,使我們既可以綜覽全貌,又不致忽略關鍵 細節,同時還能看見「關係」──包括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例如甲和乙的相對位置,或A對B的發展影響。

  這本書因為地圖的無所不包,開創了豐盛新穎的視野,也為我們帶來始料未及的震撼。

  「這真的是台灣嗎?」

  「原來,台灣還有這樣的面貌?(自以為深刻了解台灣的)我們竟然從不知道……」

  「真沒想到,台灣曾有如此珍貴的事物;更沒想到,就在多數人不知不覺之中,已近消失……」

  一路走來,經由跨領域的交流整合,以及穿越時空的探索,這樣的驚歎、讚歎、慨歎之聲,不時在團隊中響起,我們的心情也在時而驚奇雀躍、時而慚愧惋惜之中,起落浮沉。

  經歷過這趟非比尋常的探索之旅後,與其說我們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如說是在心中重新勾勒出一張新的「認知」地圖——世界的,台灣的,以及世界與台灣的關係地圖。

  數十年前,台灣人普遍「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現在則演變成許多人「吃過豬肉,但沒看過豬走路」。即使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裡,想要在看見世界的同時,也看見台灣,反而變得備加困難,而這正是本書企圖突破的困境。

  當我們在傳統與創新、整合與分科、本土化與國際化、圖像與文字之間,舉棋不定時,唯有建立在見樹亦見林的認知基礎下,才不致陷入夜郎自大的無知,或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極端思維中,對任何事物的贓否、存廢或變革,也將有所定見。

  謹以此書獻給廿一世紀的台灣,和所有想要認識這塊土地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