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出好孩子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什麼男孩數學較好、女孩語言較強?

 

  二十年前,我們極少探究男孩和女孩的大腦有何不同,因為擔心這暗示了性別的不平等。如今我們知道兩性確實存在許多差異,藉由了解這些異同,就能讓男孩和女孩都能發揮長處、彌補短處,獲得最好的發展。對於父母而言,這一點確實相當重要。

  胎兒的大腦在子宮裡發育得非常快,只要一、兩個月就可從幾個細胞發展成自然界最複雜的結構。到了懷孕六個月時,胎兒已經具備許多由大腦控制的驚人能力,例如辨認聲音、對於動作有所回應、甚至當你戳肚皮時他會回踢一下!藉由超音波還可以看到他的嘴巴在動,就像在子宮裡唱歌一樣。

  嬰兒的大腦在出生時只有部分成型,尺寸是發育完整的大腦的三分之一。大腦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完成,例如語言區要等到十三歲才會發育成熟,這就是為什麼讓男孩在小學階段養成閱讀習慣如此重要的原因。

  胎兒的大腦在生命初期就能看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其一是男嬰的大腦發育比女嬰慢,其二則是男嬰左右腦的連結比較差。

  男孩傾向於只用半邊大腦處理某些特定問題,例如拼字測驗或填字遊戲,女孩則是左右腦並用。這種情況可以藉由核磁共振造影(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大腦掃描技術清楚看見:女孩的大腦到處都是「發亮的燈」,男孩則傾向於集中在半邊大腦的某個部分。

  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前後的成長,就像是一盆無意間被放在太陽下的苜蓿芽,大腦細胞不停地變長,並且產生新的連結。所有人類嬰兒左腦皮層的發育都比右腦慢,而男嬰又更慢了。因為男孩血液中的睪固酮會減緩生長速度,女孩血液中的雌激素則會刺激腦細胞快速成長。

  然而男孩右腦的內部連結比較發達,與左腦的連結則較差。這就是男孩數學比較好的可能原因之一,因為數學主要是右腦的活動。此外,他們也喜歡拆解機械,弄得到處都是零件。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必須謹慎一點,不要過度濫用這些結論,因為有時父母的期望、練習和社會壓力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技能。「練習」對於大腦永久性的連結顯然有所幫助,因此鼓勵和教導確實會影響日後的大腦成形和能力。

  不論造成影響的因素是荷爾蒙或環境,男女大腦確實存在著差異。

  由於女性左右腦的連結較佳,所以中風之後通常比男性復原得更快、更完全,因為她們可以活化其他通往另外半邊大腦的連結以執行受損部分所負責的工作。同理,有學習障礙的女孩經過指導之後,進步的速度也比較快,男孩則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因出生時腦部受損而引發的問題。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有學習困難、自閉症及許多其他失調症的男孩比較多。

  

  你可以幫助兒子學習更好的溝通技巧,但是要從嬰兒時就開始進行,這會讓他上學之後擁有較佳的閱讀、書寫及說話能力。以下是三個簡單的方法:

 

˙循序漸進地教孩子說話

  孩子學習說話是循序漸進的。一歲以下的嬰兒會熱切地以嘰哩呱啦或比手畫腳來告訴我們,他們已經準備好學習用語言溝通了!此時可以開始教他們一些詞彙。

  ‧對牙牙學語的嬰兒重複他們可能想要表達的單字。當嬰兒說「牙、亞」並且指著他的玩具鴨子時,你就說「鴨!小明的鴨!」,這樣小明很快就會說「鴨、鴨」了。

  ‧當幼兒說出一個詞彙例如「牛奶」時,你可以加上相關字串例如「牛奶瓶」,這樣可以幫助他組合詞彙。

  ‧孩子會說兩、三個詞彙時,就可以開始藉由模仿你而說出整個句子。例如他說「小明卡車!」,你可以回答「小明想要一台卡車嗎?小明的卡車在這裡!」等等。

  總之,在孩子處於某個語言學習階段時,對他說下一個階段的話,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好,他們也會喜歡這個遊戲,因為所有人都喜歡溝通。

 

˙把握機會對孩子解釋周遭事物

  多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像是旅行、做家事、散步、購物等,運用這些時間聊天、指東西給他們看、回答他們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一些非常疼愛孩子、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的父母,似乎不明白孩子的大腦要藉由對話而成長。別害羞,盡量對他們解釋周遭事物,說故事給他們聽!例如「你看到這根桿子了嗎?它可以啟動雨刷,雨刷可以把玻璃上的雨水刮掉」,「這個吸塵器會製造很強的風,把空氣吸進去,順便把灰塵吸進袋子。你要不要試試看?」

  切記別說得太過頭,讓小孩因為聽不懂而覺得無聊。這類對話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比起往後任何昂貴的教育都有效。

 

˙孩子還小時就開始念書給他們聽

  即使孩子才一歲,你們也可以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特別是那種有押韻和重複句式的書,「新世紀童話繪本系列(格林文化出版)」是不錯的選擇。當小孩窩在棉被裡或靠在你膝上時,就能學習喜歡書、看圖片、聆聽你的聲音。你可以裝出一些好笑的聲音或加上一些動作讓故事更戲劇化。

  孩子有了最喜歡的故事時,你可以玩個「預測」遊戲,例如「然後小貓會……?」,停頓一下,讓你的孩子接著說「喵喵!」。預測是閱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閱讀能力好的孩子都知道接下來將出現什麼字詞。

  請記住,和孩子玩學習遊戲的秘訣在於趣味,進而啟發孩子的思考,他們也很喜歡這麼做。

 

更多內容請上: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各大網路書店觀看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好兒子插圖1.jpg 

 

唐和吉妮˙艾利溫(Don and Jeanne Elium)在《養育一個兒子(Raising a Son)》一書中,提到一個老童軍團長前往他們的城市接管一支毫無秩序可言的童軍團。這是「來自地獄」的童軍團,裡面的男孩不停打架、破壞會所,什麼也沒學到,很多比較乖的男孩都離開了。大整頓的時候到了!與這支童軍團共度的第一晚,這位童軍團長立下了一些規定,並且要求幾個男孩好好表現否則就得離開。他引進了明確的組織結構,開始有系統地教導他們技能,只花幾個月的時間就成功改造了這支童軍團。

這位童軍團長向艾利溫夫婦解釋,根據他的經驗,男孩必須了解三件事:

  1、誰負責管理?

      2、規定是什麼?

  3、這些規定是否會被公平執行?

男孩一旦處於沒有組織的情況下,就會覺得不安和危險。如果沒有人負責管理,他們就會開始互相爭鬥,以建立長幼尊卑的順序。體內的睪固酮促使男孩想要建立階級地位,但是由於他們的年紀相同,所以不一定做得到。只要我們設立好架構,他們就可以依循而放鬆。對女孩來說,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

數年前,我前往加爾各答的貧民區了解當地的家庭。乍看之下,加爾各答似乎混亂無章且讓人害怕。然而事實上,他們有幫派領袖和社區階級,這種不知是好是壞的架構使得當地人的生活有所依循。

人們在有組織的情況下會過得比沒有組織時更安全,即使是黑手黨之類的幫派結構也一樣。如果是由宗教或值得信賴且有效率的社區領導者建立的組織,那麼生活將過得更好。

當你看到一群不受控制的男孩,就知道這是大人領導無方造成的。男孩結成幫派是為了生存,因為他們想要擁有歸屬感、秩序和安全感

●男孩會以強悍的行為掩飾心中的恐懼,如果很清楚某人是老大,他們就會比較放鬆。●

 但是這個「老大」不能反覆無常或是喜歡處罰別人,如果領導者仗勢欺人,男孩的壓力就會增加,然後又回到無法無天的狀態。如果老師、童軍團長、父母能夠和善、公平而嚴格,男孩就會停止好鬥的行為並且專心學習。

  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

  如果女孩在團體中感到緊張,她們會變得怯弱而安靜,男孩的反應則是到處跑來跑去、製造噪音,在幼稚園裡這種行為一向被誤解為男孩在「支配空間」。事實上,這是一種緊張的表現。引導男孩從事有趣活動孩子的行為就不會出現性別差異(例如蒙特梭利學校有許多利用積木、形狀和珠子的結構性遊戲)。

  荷爾蒙會影響男孩行為的論點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有些女性主義生物學家認為男性的睪固酮是一種制約,而不同的教養的方式會影響睪固酮的多寡。這個說法部分屬實,根據一項研究發現,處於恐懼或暴力學校環境的男孩會製造更多的睪固酮。如果這間學校引進支持系統,使老師不再壓迫或威脅學生,校園霸凌也經由特殊計畫來處理,那麼男孩的睪固酮濃度就會明顯下降。所以,睪固酮和環境及生理息息相關,然而環境只會影響荷爾蒙,創造它的則是自然界及男孩天生的機制。

  ●想和男孩相處融洽,就要接受他們的天性,同時運用好方法加以引導。●如果你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狀況,一切就會容易得多,而且不必責怪任何人──只需要幫助他們找到較好的方向就可以了。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 4.2(001).jpg

 

        我們身邊至少都有一、兩個外型高大、心靈幼稚的男性,這種人無所不在,他們或許身居要職,可能是總統或股市大亨,但是當你看著他們時,心裡會想:「呃,他還是個男孩,而且不太討人喜歡……」
        如果不提供協助,男孩就不會順利長大。你不能只是塞給他們一堆麥片和乾淨 T恤,就要他們某天醒來變成男人!成長過程必須按部就班,訣竅則是了解在什麼時候需要做什麼事。

  ˙啟蒙階段:出生到六歲。 

        嬰兒快樂的時候,生長激素會在體內流動,直達腦部,因而成長茁壯;嬰兒心情憂鬱時,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Cortisol﹞)會導致生長(特別是腦部發展)遲緩。
        互動、笑聲和愛就像是嬰兒大腦的食物,所有互動都會銘刻在這些新的腦部區域:嬰兒會逐漸學習如何觀察表情和心情,學會體貼、安靜、樂趣、嚴厲的警告或溫暖的愛,很快地還會加上語言、音樂、動作、節奏,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其他人自在相處、了解別人的感覺。
和女孩相較起來,男嬰學得比較慢、不太擅長社交,所以特別需要非常了解他們、有時間且能保持心情愉快和滿足的成人的幫助。

  ˙學習當男生階段:六歲到十四歲。

        雖然六到十四歲的男孩仍然很愛媽媽,並且從她身上學習大量事物,但是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應該怎麼當個男人」。他知道自己正要成長為男人,所以必須向身邊的男性學習,以完成整個發展歷程。
      此時母親的任務是放輕鬆,並持續表達關懷和支持的態度;父親的工作則是逐步參與他的發展過程。如果父親不在身邊,孩子便會尋求其他男性榜樣,例如學校老師等。

  六歲到十四歲是父親影響最大的時期,足以為兒子奠定成人生活的基礎,一定要空出時間陪伴如果你的兒子「裝酷」,別覺得灰心,因為這是從同學身上學來的。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面具之下的他其實是個愛笑愛玩的男孩。盡情享受他真心想跟你相處的時間,否則到了青春期,他的注意力會轉向更寬廣的世界。請你千萬別錯過這段時間!

         ˙成為男人階段:十四歲到成年。

  大約十四歲左右,就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了。此時男孩的發育速度通常很快,體內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改變──睪固酮(Testosterone)的濃度比起發育前增加了將近八倍。
         
雖然每個男孩的狀況不同,但是這個年紀的男孩通常都會變得有點好辯、坐立不安及情緒化。這不表示他們變壞了,而是正在發展一個全新的自我,這段過程難免會經歷一番掙扎。他們需要為人生的大疑問尋找解答,展開新的冒險和挑戰,並且學習生活必備的技能。生理時鐘正在催促著他們
       
此時男孩需要男性教導者陪他走完成長的旅程。爸爸媽媽必須稍退一步,但是要為兒子安排一些好的教導者,否則他會為了尋求自我而依賴心智不成熟的同儕。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你的兒子藉由參與更多的成人團體,學習技能、責任感和自我尊重。

    這些階段的區分,並不表示父母的責任突然從一方轉換到另一方,不是從媽媽階段進入爸爸階段再到教導者階段。
       
舉例來說,從孩子出生就積極參與的爸爸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必要時甚至會取代媽媽經常扮演的角色。反之,媽媽也不是在男孩一到六歲時就得退出他的生活。這些階段代表了角色重要性的轉變:父親在六歲到十四歲變得「比較重要」,十四歲之後教導者的重要性則與日俱增。

  換句話說,是在每個階段加入新的元素。

  掌握這三個階段,就能幫助我們什麼時候知道該做什麼。舉例來說,在男孩六歲到十四歲這段時間,父親顯然不該當個工作狂,在情感方面或是實際上從家中缺席。如果這麼做,絕對會使他們的兒子受到傷害。只要我們回想童年時光,便會發現二十世紀多數的父親都是如此。
        
現在的青少年經常在投入廣大世界的過程中,欠缺他人的一臂之力,僅能依賴同儕,在危險邊緣度過青少年和早期成人階段。
        
因此,我們必須在兒子青少年時期向外界尋求其他協助,通常是家中成員(例如叔叔、舅舅或祖父)或是「技工-學徒」這類關係。

  我敢說,許多男孩的行為問題,例如學習動機低落、情緒沮喪、違法(酒駕、打架、犯罪等),之所以越來越嚴重,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些成長階段,也未能適時找到合適的人提供協助。

  這些階段非常重要,我們必須更仔細檢視、決定如何因應。現在就開始吧!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好兒子

 

˙兒子總是比同齡女孩更沒有安全感嗎?別讓他總是處在焦慮狀態,帶著「悲傷大腦」成長,出現「傷心/憤怒症候群」……

˙總是莫名生病、尿床、偷竊或注意力不集中嗎?注意力缺失症有時=父母缺失症

˙你知道為什麼男孩總是好動、愛打架、難控制、愛欺侮女生?千萬別怪孩子,因為他們天生如此,這都是「睪固酮」惹的禍,且男孩肌肉比女孩多30%、血球數目也多於女孩……

 

到底該怎麼教出快樂、富有愛心且才華洋溢的好兒子呢

 

  澳洲最著名的家庭諮詢師、教養專家史提夫,以二十多年、巡迴十六國的家庭諮詢經驗,佐以荷爾蒙研究、大腦攝影等科學數據,搭配幽默親切的行文、真實案例,讓父母預先了解男孩特質、教養重點: 

 

1.  正視男女孩先天條件不公平:從荷爾蒙分泌週期、大腦結構……,檢視男孩從嬰兒時期、正在上學的男孩,以及青少年至成人的外在行為、心理上的階段性變化。

2.  矯正男女孩後天教養方式與社會期待的不公平:歸納母親、父親、其他親友師長教養男孩上的傳統錯誤,並提供具體且全方位的建議與做法。

3. 完全解答教養兒子會面臨的大小問題:例如,常常跑來跑去、製造噪音的根本原因?兒子常握住陰莖來忍住小便有害嗎?該怎麼讓男孩的左右腦更加平衡發展(自閉症、失調症男孩比女孩多)?如何將愛競爭的心理漸漸發展出「適可而止」的自制力,再轉化成負責任的態度?兒子惡劣舉止只是愚蠢的「狐群狗黨」的愚蠢現象,並不是存心使壞?兒子喜歡裝扮成女孩,他以後會變成同性戀嗎?又該怎麼處理?「侵略性」和「性侵略」只有一線之隔,該怎麼跟兒子談性?…… 

各界教養名家聯名推薦:

˙兒子、女兒教養大不同,看完本書,您就可以教出好兒子!──盧蘇偉(親子潛能整合專家)

 

˙男孩女孩大不同!適切對待很重要!──蘇明進POWER教師)

教書多年,心裡總有個疑問:「為什麼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成熟度是如此迥然不同?」在學習方面也是。

 翻開《教出好兒子》這本書,心裡的疑惑總算得以解答。看完這本書後,會對男孩們多了一份同理心;在腦中也會浮現更多如何協助他們的方法。重要的是,我們學到應該更有耐心的給予男孩們更適切的對待!

 ˙為男孩四歲小野獸、十四歲風暴預作準備的教養法寶──彭菊仙(親子教養作家)

《教出好兒子》就像一本教養男孩的科學實驗指導手冊,一方面對照實際的運作狀況做印證,另一方面也能為未來狀況做預測,很多如霧裡看花的教養疑雲因此煙消雲散,心裡著實安定穩當不少。……除了媽媽,擁有兒子的爸爸們更該閱讀本書,才能提前對男孩的「十四歲風暴」做好準備!

 

作者介紹:

作者:史提夫.畢度夫Steve Biddulph

澳洲最著名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著有《男人本色》(Manhood)、《快樂寶貝的祕密》(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天下)和《教出好兒子》(Raising Boys)等書,暢銷全球400萬本。史提夫擁有心理學、護理、社會工作和科學等專業資歷,在世界各地如愛爾蘭、英國、德國、美國、香港、新加坡、南非、紐西蘭等十六個國家傳授兩性關係和撫育子女的技巧,2010年講座滿檔。2000年當選澳洲年度模範父親。目前他和兒女住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北部,家裡還養了天竺鼠、海馬和一隻年紀很大的狗。

作者網站:www.stevebiddulph.com

 

譯者:王聖棻、魏婉琪

夫妻檔,現居於多倫多。譯有《冰狗任務》、生態小偵探系列之《知更鳥事件簿》、《鱷魚事件簿》和《鱒魚事件簿》、《星星婆婆的雪鞋》、《半月偵探》、《卡娣的幸福》、《愛的預習課》(以上為野人出版),以及《黃昏時出發》、《獵狼人之死》(以上為麥田出版)

 

金石堂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全面熱賣中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愛泥巴

我愛泥巴:

一年四季52個綠色生活週Green Weeks 

 

翻開《我愛泥巴》,找到現在的季節月份,

只要五分鐘,就能扭轉孩子的世界!

走!出門玩泥巴囉~

 于美人(知名主持人)、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顏妙桂(師大公領系副教授)、楊家旺(台中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夏16拷貝.jpg 

作者簡介

珍妮佛.華德
孩子與父母最喜愛的作者,常受邀上電視節目與廣播,著有多部以大自然為主題的童書如:沙漠的出口、在海洋深處、一隻吞下跳蚤的狼、森林裡的白日與黑夜……更獲獎無數:吉維尼「最佳兒童科學圖畫書獎」、美國書商協會選書、學習雜誌「最受教師歡迎兒童圖畫書獎」、「最受家長歡迎書獎」等。作者網站:Jenniferwardbooks.com

 譯者:羅凡怡
台大歷史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熱愛戶外活動。譯有《圖解野外求生聖經》(貓頭鷹出版)、《動物大百科》(木馬出版)。

 繪者:拉她(lata
胸無大志、不求甚解以及懶惰與邋遢界的天后,人生繞了一大圈,發現最能讓自己開心的還是畫畫,《我愛泥巴》是她的第一本作品。

內容簡介

出來玩!出來玩!走出戶外,

讓自己和孩子玩得髒兮兮,做個快樂的泥巴人!

◆英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幼童玩泥巴時,身體接觸泥裡的大量微生物,可使免疫系統「認識」細菌而不會過敏。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提出,自由、無規則的遊戲方式對孩子不但較為健康,也是必要的。

◆牛津
John Radcliffe醫院心理和兒科部主任:「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讓孩子在調皮、遊戲、運動和其他日常活動中隨心所欲地弄髒自己,可增強兒童的免疫力、提高學習力、反應的靈敏度,且有助於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交流,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

◆為了讓孩子們重回大自然,在公園、森林的摸爬滾打中獲得樂趣,健康成長,德國2009年舉辦了首屆小學生泥巴運動比賽:踢足球、拔河……有200多所小學報名參賽。

 現在的孩子,變得不會玩了。

愈來愈多的孩子有過動或自閉傾向,受挫力、忍耐力也愈來愈低……

孩子最常做的事,是打電動、看電視,很少到戶外去,玩單純、無規則的遊戲……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知道許多蝴蝶、青蛙的生態知識,卻不曾真正追過蝴蝶、觀察過青蛙……
     
     
《我愛泥巴!》按照大自然的時序變換,介紹52種開放式的親子戶外活動。一年365天共52週,每週一種自然活動,無論春夏秋冬,隨時都可以接近大自然。

不需要新奇裝置、特別裝備,只要翻開本書,找到現在的月份,就能找到適合的動態或靜態活動,然後出門去。

不論是去開闊寬廣的公園草地,或者只是在陽台、門廊、小草叢,你可以和孩子動手蒐集大自然裡的素材築鳥巢,看是我們雙手厲害,還是鳥類是技高一籌?夏天找個下雨天冒險:淋點小雨,感受雨滴滑落臉龐,用腳踩踩水窪、用手捏塑噗啾噗啾的泥巴,隔天再來看看小水窪是否還在……

《我愛泥巴》會告訴你,每一項活動都具有特別的用意:鼓勵孩子去探索、激發想像力、讓孩子面對萬事萬物常保赤子之心……。

名人推薦&國際書評

 【推薦】

于美人(知名主持人)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不要讓孩子整天擠在水泥叢林裡,沒有窗戶,沒有風景,沒有陽光,視野始終被限制在三公尺、五公尺之內……那種遇見生命的感動與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萌發,也會逐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失去。

  陪著孩子在自然中漫步,只要有一顆安靜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會引領我們,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我們該知道的。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免疫學已證實幼兒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不常接觸泥巴裡面的細菌(好菌),免疫系統裡面的輔助型
T細胞就會趨向於Th2,比較會誘發過敏……我們應該多多接觸大自然,例如池塘、天然溪流、樹木、草地、泥土,藉由接觸自然界中的無害細菌,使免疫系統發揮作用,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沾一點泥巴,沒有關係,在草地上打滾,也很好!

 顏妙桂(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是人類的第一個老師」。孩童暢遊其間,追、趕、跑、跳、蹦,對不同生命產生好奇、實際探索、進而有驚奇的發現,這是一個串連體驗、學習、領悟的歷程,也是建構孩童身心發展經驗的重要過程。

  本書提供52項親子共遊自然的遊戲指引,正適合父母在休閒時刻,帶著孩子出門,培養喜愛自然的習慣。試看看,與孩子共同討論,創造屬於你們共同的遊戲方式。就從現在開始吧!

 楊家旺(台中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童年時在大自然玩得滿身泥巴回家,父母生氣的永遠只會是作業沒寫完,絕不會責備衣服搞得那麼髒。因為,泥巴也是父母童年的深刻體驗……泥土,原來是養育他們的另一父母。

  樂見《我愛泥巴!》的出版。它讓自然體驗得以在校園進行,老師有了帶領活動的具體參考。甚至,父母也可以從書裡獲得靈感與方法,帶孩子到社區公園,一同親近自然,並觀察生物

 【國際書評】

●對於關心孩子與自然的父母、老師或任何人來說,這本書真是太完美了。在現今孩子成天都待在室內坐著的趨勢下,珍妮佛.華德開發一系列有趣、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觸大自然。
——大衛.米切耶夫斯基(自然學家,國家野生動物基金會,動物星球頻道「院子裡的棲地生態」節目主持人)

 

●假若我們希望確保大自然的美好恆常久遠,讓孩子每天體驗小小的驚喜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了。本書透過設計一系列易上手的活動,啟發孩子心靈和五種感官經驗,甚至提醒我們:奧妙就在門外等著我們去探索。
——陶德.克里斯多夫(國家野生動物基金會綠時組Green Hour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人文化5月新書

3分鐘解決小學生媽媽的7大煩惱──

專家Q&A漫畫圖解

 

   

 2009.5《3分鐘解決小學生媽媽7大煩惱》

 

小學生媽媽文字方塊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人文化5月新書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現代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2009.5《失去山林的孩子》    失去山林的孩子文字框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2.JPG

環境資訊協會【自然書訊】搶先介紹《失去山林的孩子》

不但有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周儒教授序文推薦〈孩子沒得選擇,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

還有【精彩書摘 先睹為快】
失去山林的孩子:那裡才有電源插座
失去山林的孩子:親近自然與心理健康
失去山林的孩子:從「依戀理論」看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歡迎大家點閱(黑色的字都可以按按看噢),

搶先一步認識這個不容忽視的現代文明病!

 

報告完畢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愛的四格漫畫輕鬆解決小學生媽媽的7大煩惱!

【封面就可以看到小學生馬麻的各種煩惱噢】

封面現一下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2.JPG

小紅孩 【推薦序】

親近自然,心會變軟遠離山林,心會變硬

 文◎陳木城(作家、退休校長、環境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台灣創意遊學學會秘書長、五股準園生態農場總經理)

 

離開三十年的教育工作,本來我想的是:終於可以好好為孩子寫作了。但是,有股神祕的力量強烈地吸引著我。退休後,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山林走動,拍攝天空的雲朵、調查水生植物、記錄湖泊生態。徜徉在大自然裡,我感到自在、平靜、幸福而滿足;如果能夠為土地做點事,心裡更有一種自我贖罪的感覺。

有許多機會,帶領孩子的自然體驗營隊,在一個大草原上,我要求孩子脫下鞋子和襪子,我希望孩子可以赤腳走在土地上,這應該是一個很平常的經驗。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孩子的反應是:草地乾淨嗎會不會有蟲腳會癢呢我可以只拖鞋,不脫襪子嗎好恐怖喔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唷來唷~

《3分鐘解決小學生媽媽的7大煩惱》免錢明信片書籤!

小學生媽媽明信片1

小學生馬麻們不用再煩惱了!!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2.JPG

小紅孩 【推薦序】

孩子沒得選擇,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

文◎周儒(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很高興看到《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中譯本的上市,雖然比原文初版慢了四年。對關心自然、關心教育、關心兒童發展及環境教育的大眾,這真是一本淺顯易懂又分析透徹、見解精闢的好書。

本書在美國一上市即獲得媒體、學術界、環境教育界、學校、家長、政治人物們的重視與關心。本書一開始從兒童與年輕人為何需要與自然共處,接下來描述為什麼他們不再親近自然,因而產生了身心方面的問題與缺失。最後提到我們需要共同來響應聯繫兒童與自然的運動,重新來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與裂痕。

原著甚至非常成功地引領風潮,激發出幾千萬美國人參與連署,敦促美國國會通過「沒有孩子被留在室內」No Child Left Inside的立法運動,這本書的威力可見一斑。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2.JPG

小紅孩 【推薦序

讓孩子在自然中快樂學習

文 ◎林耀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我接觸過許多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普遍都反應:「在自然中活動既無聊而且充滿危險。」孩子之所以會這麼認為,除了活動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上需要不斷自我覺察與改變外,部分原因是長久在都市水泥圍牆的層層隔離下,已導致他們逐漸喪失了與自然連結的本能,不知道如何在充滿驚奇的自然中找到樂趣,而寧願將自己鎖在舒適的冷氣房,從冰冷的螢幕框框裡尋求虛擬世界的自信與滿足。

還有部分原因則是來自媒體的過度渲染,很多視頻節目不斷在暗示中自然環境所潛藏的危險,似乎把自然描繪成危機四伏的戰場,固然對許多野生動物而言,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與壓力未曾稍減,但這也是生物鏈中很自然的現象。以人類位居生物鏈頂端的位階,幾無天敵,所謂的危險生物均非以人類為掠食對象,會發生攻擊行為,充其量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罷了,只要不做出莽撞侵犯的舉動,通常彼此皆能相安無事。

父母的不安全感也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我曾經帶領一群孩子到野地,在一處綠草如茵的草原休息,我脫下鞋子,也請孩子打赤腳跟我到草原追逐玩耍,其中有個孩子不願意脫鞋,我問他原因,他說: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人文化3月新書《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讓工作成為好幫手,教養不再是媽媽的專利!

2009.3《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忙爸文字框

焦點話題:

這本書是

寫給相信工作與照顧孩子可以兼顧的爸爸,

寫給無法任意改變工作形態的爸爸,

寫給有工作的家長,包括爸爸和媽媽,

寫給希望確定不會因為自己過於成功,而使得孩子有所遺憾的爸爸。

 

內容簡介:

   「爸爸,我可以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嗎?」

ye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